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41章 考校 (2 / 3)

——不是漢家的朝堂大方,願意給將領自由發揮的空間;

也不是劉榮神經大條,放著緊密的規劃、預案不做,也要在如此重要的戰役中‘聽天由命’。

這樣做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完整的、過於詳盡的戰役預案,根本沒有意義。

舉個極其簡單的例子。

還是過去這場河套馬邑戰役,針對河套戰場的部分。

誰能想到漢軍將士踏上河南地之後,非但沒有引來駐守部族的瘋狂反撲,反而還平白得了十幾個部族的投效?

再說馬邑戰場——包括劉榮,乃至程不識本人在內:誰又曾想過軍臣想要回援河套的決心,大到連程不識棄守馬邑,以整個代北地區為誘餌,都無法動搖分毫的地步?

說到底:戰爭預案,越是詳細,就越要考慮到多種可能性。

而戰爭的走向,本身就有著無數種可能性。

要想將每一種可能性都羅列出來,並逐一做出相應的準備、應對——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

而是這麼做所需要的實力,將龐大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換句話說:如果漢家真的有能力在一場漢匈大戰中,對每一種可能性都做出針對性的準備,那依漢家的實力,這場仗很可能就打不起來,也根本沒必要打。

——當你擁有航空母艦,而敵人卻是隻有弓箭、長矛的食人族時,你需要做戰鬥預案嗎?

不需要。

你甚至根本不需要打這場戰爭,就能得到敵人的投降書。

所以,無論是如今漢室,還是之後的歷朝歷代——但凡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就都很難做出過於詳細的戰爭預案。

頂天了去,也就是定一個大致的戰略目標,而後對領兵將帥丟下一句:朕要這個結果,至於具體怎麼做,就交給將軍臨機決斷吧。

臨機決斷,便是封建時代,對將官所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這一點上做得越好,便能離‘曠世名將’的投降越近。

因此,在過去,根本沒人想過,也根本沒人敢將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圍,歸結為匈奴單于冒頓的全盤暗算。

但在今日,衛青卻提出了這個從來沒人敢想的可能性。

劉榮不理解,但大為震撼。

同時,心底的好奇心,也被這位日後的長平侯、大司馬大將軍徹底勾起。

“早在入宮後,自石渠閣拿出第一本兵書,交到衛中郎手中時,朕便曾與衛中郎探討過。”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相比起面面俱到,步步先敵,還是臨機應變更重要,也更現實一些。”

“過往的每一場戰爭,以及每一部兵書,也都是在印證著這一點。”

“既如此,衛中郎又何以口出狂言,說冒頓兵圍太祖高皇帝,乃是早有預謀呢?”

話雖帶了些責問的意思,但劉榮的口吻中,卻更多是帶著好奇。

劉榮很好奇,同時也很期待衛青,能為這個曠世駭俗的論題,給出一個怎樣的解釋。

劉榮有種預感;

自己,好像要身臨其境——以一個‘當代人’的身份,親眼見證歷史上的長平烈侯,之所以能成為長平烈侯的成功之道了。

對於劉榮的好奇,衛青顯然也有所預料。

實際上,劉榮的反應,反而比衛青的預料淡定了不少。

這個觀點,衛青其實並非第一次言與旁人。

早些時日,在同韓頹當、欒布、儷寄等老將軍探討——或者說是請教的過程中,衛青就曾提出過這個觀點。

只是相較於劉榮的好奇,老將軍們的反應則相對激烈了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