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32章 草原王 (1 / 3)

“我漢家的馬苑模式,優點是需要的場地不大,基本可以完全按照圈養模式,來培育出馬匹。”

“但弊端也非常明顯——院牆之內,跑不出來千里馬;”

“尤其是我漢家迫切需要的精良戰馬,更是很難在圈養模式下培育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這些年,邊牆諸苑明明擁有最好的種馬以及良種母馬,培育出的馬匹卻有大半是駑馬,戰馬則只有少半——平均每三匹馬出欄,才能有一批戰馬入列的原因。”

“——圈養模式,對於戰馬的培育,幾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再者,馬苑圈養模式,僅僅只是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卻需要成倍的草飼料、人力物力,乃至於錢金投入。”

考慮到河套地區的開發迫在眉睫,劉榮也沒有耽誤太長時間,很快便召見了自己的太僕卿:塞侯直不疑。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後世人看來,太僕卿這個職務最基本的本職工作,無外乎為帝御輦。

說直白點,就是御用馬伕。

事實上,太僕卿在漢家官制當中的理論職責,也確實如此。

如太祖高皇帝劉邦,為漢家所設立的第一位漢太僕,便是早在太祖皇帝潛邸豐沛之時,就已經因‘御術上佳’而在縣衙任職,專門負責為官老爺們駕車的夏侯嬰。

那作為漢家第一任太僕,也就是理論上,全天下最會趕馬車的人,夏侯嬰的駕駛技術,到底到了怎樣的地步呢?

在太祖高皇帝尚還只是漢王之時,曾發生一件事。

——漢二年,自漢中還定三秦的太祖劉邦,糾結關東各路之後五十六萬聯軍,東出函谷,以項羽弒義帝楚懷王為名,正式討伐弒帝逆賊:楚王項羽。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聯軍統領漢王劉邦先勝後敗——先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之後又被從齊地趕回的項羽殺的丟盔卸甲,五十六萬大軍灰飛煙滅,以至於‘睢水為之不流’。

也就是在劉邦遭遇彭城之敗,孤身自彭城向西逃命的路上,夏侯嬰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馬車駕駛技術。

——在逃命的路上,漢王劉邦在馬車裡急的根本坐不住,生怕被追兵咬住;

為了減少馬車的負重,使馬車走的更快些,劉邦毫不猶豫的將嫡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孝惠皇帝劉盈,以及長女,後來的魯元公主踹下了馬車。

這件事,也成為了後世絕大多數人或喜歡、或討厭劉邦的來由。

欣賞劉邦如此作為的,認為劉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帝業連兒女都可以拋棄,實在是頗具帝王風範!

活該他坐天下!

因此事而對劉邦感到不齒的人則認為:劉邦作為草根出生的造反皇帝,實在是無情無義,刻薄寡恩。

連自己的兒女都能往馬車下踹,當真是印證了那句:皇家無情。

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件事,最終的結果是:劉邦先後七次將兒女踢下馬車,駕車的夏侯嬰,也先後七次停下馬車,將後來的孝惠皇帝劉盈、魯元公主劉樂撿了回來。

聽上去,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實際上,只要稍微細想一下,就能明白夏侯嬰在這件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駕駛技術,究竟有多麼恐怖。

——劉邦能急的把兒女直往車下踹,身後的追兵必然不遠!

夏侯嬰卻能在如此緊要關頭,先後七次停下馬車,將劉盈、劉樂姐弟倆撿回來;

關鍵的是:先後七次停車撿人,夏侯嬰愣是沒讓追兵追上自己所駕駛的馬車,將車內的劉邦、劉盈、劉樂父子三人送到了下邑,送到了周呂令武侯:呂澤的軍營當中。

沒人知道夏侯嬰是怎麼做到的。

除了當事人外,人們只知道後來,孝惠皇帝劉盈坐上皇位之後,最敬重的開國元勳功侯,即不是大漢開國第一相:酇侯蕭何,也不是蕭規曹隨的平陽侯曹參。

甚至都不是呂澤、呂釋之等母舅!

而是當年,曾先後七次撿自己上車的汝陰侯夏侯嬰。

為了表達自己對夏侯嬰的敬重,以及彰顯夏侯嬰對漢家的功勞,孝惠皇帝甚至在未央宮外,直接設立了一個‘夏侯嬰第’!

雖然後來,夏侯嬰在諸侯大臣共誅諸呂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沒有對得起孝惠皇帝的敬重,但單從這一件事,也能看出漢初的政治生態,對太僕的要求是什麼。

——首先,你得有一手出神入化的馬車駕馭技術!

就算達不到夏侯嬰那種連撿七次人的程度,也至少要在重大政治活動中,做到該走走、該停停,不多走一尺、不少走一寸。

如此登峰造極的駕駛技術——尤其動力來源還是活物:馬匹,自然是非常考驗‘駕駛者’的經驗和天賦。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