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
在這個時間線,孝景皇帝僅僅只在位六年,便安心的將劉漢社稷丟給了劉榮。
而在這六年時間的前半段,孝景皇帝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晁錯那紙《削藩策》,以及削藩引發的吳楚之亂上。
等吳楚亂平,孝景皇帝才剛沉下心,想要甩開膀子搞點成績,緊接著就是身體出了問題;
不得已讓劉榮太子監國三年,待劉榮基本羽翼豐滿,孝景皇帝便也不再眷戀人間,就此撒手人寰……
真要說起來,孝景皇帝年間建成的那八座馬苑,其中有足足六座,還是劉榮太子監國時期立項的呢!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孝景皇帝過早駕崩,以至於原歷史上,漢家於文景年間興建的三十六處馬苑,大幅縮水為相宰的十五處,對於漢家的騎兵部隊建設,其實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
——拿最笨的辦法做個數學題:三十六處馬苑,讓漢武大帝花費了至少十五年時間,才建成了足以和匈奴人匹敵的騎兵叢集;
現在這十五處,連原歷史上的一半都不到,那劉榮理論上,就需要花費三十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將騎兵部隊建設進度,推到歷史上,漢武大帝開戰初期的水平。
當然,這僅僅只是理論上。
事實卻是:在擁有了河套之後,別說是原歷史時間線上,支撐漢家完成騎兵部隊建設的三十六處馬苑了;
——就連如今,漢家已經建成的那十五處馬苑,劉榮都已經不稀罕了!
究其原因,也恰恰是這些興建於文、景二帝在位期間的馬苑,將漢家對草原、對畜牧業的態度,完完整整的展現在了當世人,乃至後世人的面前。
馬苑,顧名思義,其實就是一塊封閉區域。
一如先孝景皇帝的太子私苑:思賢苑,又或是劉榮的博望苑那般,四四方方一塊地方,被木柵欄圍起來,其內有馬廄、馬棚,已經儲存草料飼料的倉庫之類。
就拿劉榮認知中,邊牆諸苑最為典型的:雁門苑來舉例;
作為漢家第一座由官方、由長安中央全資興建,並由太僕衙門管轄的馬苑,雁門苑佔地東西、南北各五里。
佔地面積,基本等同於劉榮的未央宮。
該苑於太宗皇帝前元四年興建,距今已有足足三十年的歷史。
興建之初,長安朝堂為興建雁門苑,由相府國庫、少府內帑分別向太僕撥款三千萬錢——共計六千萬錢作為啟動資金。
並且馬苑的建築材料、匠人,都由少府承擔,所需人力則由相府徵發民役。
換而言之:那六千萬錢的啟動資金,幾乎完全是朝堂給太僕撥的買馬專項款。
最終,彼時的太僕夏侯嬰也不負眾望,用那六千萬錢啟動資金,為雁門苑買入了三匹珍貴種馬,以及數十匹良種母馬。
之後的三十年時間裡——無論太宗皇帝一朝,還是孝景皇帝在位,長安朝堂都是以兩到三年一次的頻率,每次至少千萬錢的今額,向雁門苑在內的諸多馬苑撥款,以加快漢家的騎兵部隊建設程序。
時至今日,算上最開始六千萬錢啟動資金,單就是一顆雁門苑,就花費了漢家至少兩萬萬錢的專項撥款!
其餘人工、材料,又或是草料飼料之類,更是完全沒有計算在內——不是少府在幫襯,就是相府收上來的‘芻藁稅’,來供給諸馬苑作為馬匹草飼料。
三十年的時間,超過兩萬萬錢的裝箱撥款,以及幾乎同等價值的材料、人工投入,究竟讓雁門苑,發展到了怎樣的地步呢?
劉榮知道。
根據劉榮所掌握的資料,雁門苑如今,總共有十三匹每一匹都價值千金的種馬,總價值在一萬萬錢以上;
有良種母馬共四百一十餘匹,平均單價大致在六十萬至八十萬錢一匹,總價值大約在三萬萬錢上下。
除此之外,便是自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二年至今,總共十一年的時間,共計出欄戰馬六百餘匹,駑馬上千匹,總價值高達八萬萬錢以上!
這麼一筆賬算下來,雁門苑這三十年,非但是為漢家帶來了相當龐大的財富,而且這龐大財富,是漢家原本無法培養、擁有的戰略物資:戰馬。
三十年,四萬萬錢的投入,最終創造了超十萬萬錢的價值,雁門苑的模式,無疑是合格的。
至少從漢家現階段,對畜牧業的固有認知來看,雁門苑這三十年,是無愧於心、無愧於宗廟社稷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