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侵蝕,也早就讓曾經猛將如雲、名士如雨的開國元勳集團,成為了趴在政權身上吸血的蛀蟲。
而今,劉榮也要循著父祖留下的道路,開始為自己構建政治班底,編制政治羽翼了。
程不識,便是劉榮透過封侯,來組建私人班底的開始。
——給程不識,以及將來的心腹班底封了侯,這些人便會徹底成為‘孝某(劉榮諡號)皇帝私臣’,死後便可合葬於劉榮的皇陵腳下!
故而,程不識的封侯事宜,只能,也必須拖到劉榮加冠之後。
因為只有加了冠,漢家的天子,才能具備理論上的執政權利。
恩封班底為侯這樣的重要事宜,自然是要等到自己完全掌握政權,然後再做更合適一些。
若不然,劉榮未冠,程不識卻封了侯,免不得就要有人說程不識這個侯爵,是東宮竇老太后給封的……
忙完了匈奴使團的事,又透過為程不識裂土封侯,為過去這個冬天的漢匈朝那一戰,確定下‘漢家大獲全勝’的政治定性;
接下來,自然便是劉榮的加冠之禮,以及大婚慶典。
加冠禮無需贅述;
——不外乎便是在春耕日,藉著天子親開籍田,以勸耕天下的慣例,在社稷壇祭天、於高廟祭祖;
再由竇老太后、慄太后,以及燕王劉定國這位長者,為劉榮行了冠禮。
而後,竇老太后便頒下懿旨:太子加冠成人,合該臨朝親政。
同一時間,朝堂內外一致請願,以劉榮親開籍田時,後宮沒有皇后主持‘親蠶勸織禮’為由,請劉榮早立椒房,以安社稷。
朝堂一致請願,劉榮自然是‘不敢託大’,當即以此事請示東宮竇老太后:祖母,朝臣百官都勸我娶妻,孫兒可如何是好?
隨後便是老太后再一道懿旨,詔令朝堂有司廣尋天下賢良溫淑,以為椒房備選。
經過長安朝堂長達兩個時辰、審查範圍遍佈整個平陽侯府的‘大範圍搜尋’,最終,當代四世平陽侯曹壽之幼妹、三世平陽簡侯曹奇之幼女曹淑,成為了朝堂唯一認可的皇后人選。
朝堂內外一致認為:天下之大,再也沒有比平陽簡侯幼女曹淑更賢惠、更溫善,更適合做皇后的女子了。
於是,經過象徵性的商談和考量之後,朝堂便迅速開啟了冊封皇后的一應禮法程式。
東宮竇老太后也樂得清閒,早早備好了冊封詔書,只等著朝堂走完禮數,而後正式頒詔冊封。
可以說,劉榮的整個大婚慶典,都是朝堂內外在忙活;
劉榮基本不需要插手,也插不上什麼手。
也就是在朝堂內外,都熱火朝天的忙活著籌備天子大婚典禮時,未央宮內的劉榮,卻是毫無顧忌的早先一步,召見了自己日後的正宮髮妻:平陽侯女曹淑……
“民女曹淑,參見陛下。”
“惟願吾皇千秋萬代,長樂未央。”
便見宣室殿內,天子榮端坐上首御榻之上,好整以暇的打量起御階下,那道年方二八的曼妙身影。
以曹淑為後,入主椒房,是早在劉榮即位之初,便早已大致定下的事。
對外說是‘朝堂遍尋天下良家女’,但實際上,卻不過是走個過場。
所以,在朝堂忙著‘尋找’合適的皇后人選時,曹淑卻早已開始學習宮廷禮儀,為日後入主椒房做準備了。
也就難怪今日被劉榮召見,才剛十六七歲的曹淑卻毫不怯場,禮數規矩更是完全挑不出毛病。
向劉榮行過禮,又默默等了好一會兒,始終沒等到那句傳說中的‘免禮’,曹淑這才有些緊張起來,手心都不由直冒汗。
見小美人兒面露忐忑,劉榮也終於結束了對這位未婚妻的審視,含笑點下頭:“賜座。”
“——謝陛下……”
對於後世絕大多數封建時代而言,別說是天子——就連民間百姓,都是不大能接受男子在婚前,私會未婚妻子的。
但這是漢家;
是民風彪悍,男子可休妻,婦女也同樣可以‘休夫’的漢家;
是女子十五便要嫁人,不嫁便要罰款,十八還不嫁,更要被官府強拉配郎的漢家。
沒有那臭名昭著的《女德》,更沒有對女性的諸般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