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劉榮拿出成文的軍功稽核制度改革方案,宣室殿內,便陷入了一陣漫長的沉寂。
改革二字,從這兩個字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一直伴隨著動盪和危險。
改變;
革新。
改變制度,革新秩序,從來都不是某個人一句話,甚至是一紙政文所能做到。
後世有句俗諺:屁股決定腦袋。
人類自文明誕生的那天起,便天然被劃分到不同階級。
而每一個階級,在文明當中所佔據的位置、權利,以及利益訴求,都不盡相同。
底層有底層的需求;
中層有中層的追求;
貴族,自然也有自己的保留地。
而改革二字,往往便是統治者出於必要,為確保佔據絕大多數的中低層利益,而犧牲貴族階級的利益。
故而,改革的阻力,往往便是既得利益者——絕大多數時候,是貴族階級的反抗和阻撓。
就拿此番,劉榮要改革漢家的軍功統計、核算制度距離。
個人以斬首計算、核准,將領以浮斬判定軍功的制度,為何能延存至今?
為何能從天下人一直反對的‘暴秦’,一直延存至今,延存至漢開國五十年後,都依舊存在?
究其原因,固然不可忽視這套制度,是當下時代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軍功核算方式。
你說你有功勞?
好說,拿出你斬下的敵人首級即可。
你拿得出首級,我就給你計功;
朝堂想查驗,也根本不需要費什麼事——直接數數送去長安的敵軍首級,數量對不對就行。
至於軍官將帥,那就更簡單了——把你部斬獲的首級送來,並報上你部的傷亡人數,一個簡單的減法,就能算出你是有功還是有過,有多大功、多大過。
這套秩序的優越性在於:沒法造假。
——在如今漢家,在這個人人都講究‘風骨’二字,人人都視名譽生命的時代,殺良冒功、以百姓人頭充當賊寇首級的事,是絕無可能發生的。
自然,隱瞞本部傷亡,為了個人前途而剝奪麾下陣亡將士英烈待遇的事,就更沒有發生的可能了。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正式由於個人無法冒功,將帥無法隱瞞損失、誇大戰果,這個制度才得以延存至今;
且至今為止,都始終是這個時代最具價效比、最能確保公平公正的軍功核准制度。
那為什麼說這個制度,也同樣是貴族階級的保留地、針對這個制度的改革,可能會引發貴族階級的反抗呢?
答案,不言而喻。
至少對此刻,出現在宣室殿內的每一個重臣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都不需要盡心思考。
原因很簡單;
在場眾人,除御榻上的天子榮外,無不是這個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太祖高皇帝制:凡調動兵馬逾五十人,皆需虎符、詔書為憑。”
“違令者,以謀逆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