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劉榮看待這件事的角度,堪稱是刁鑽。
五十年,三代人;
不用劉榮細說,韓安國也能很快想明白,五十年,究竟意味著什麼。
就拿韓安國自己舉例。
五十年前,韓安國自然還沒降世——便是韓安國的父親,也同樣不存在於這人世間。
掐著指頭算算,五十年前,韓安國的祖父才剛十二歲。
幸上蒼賜福、天神庇佑,韓安國的祖父年六十二,雖然腿腳已不大英朗,卻也還健在。
而對於過往之事——尤其是兒時的記憶,韓老爺子即便有心說給兒孫們聽,也終究無法避免記憶被歲月所侵蝕。
——尤其是對漢六年的漢匈平城一戰,韓老爺子僅存的記憶,是太祖高皇帝當年御駕親征,東出函谷時,曾沿經睢陽;
而彼時的梁王彭越,卻託病沒有遵從太祖高皇帝的號召,之後不久便被處死。
僅此而已;
那一年,年僅十二歲歲的韓老爺子,對漢匈平城之戰的記憶,僅此而已。
那其他人呢?
韓安國好歹家境殷實,雖算不上世代累宦,但也至少沒愁過溫飽。
韓老爺子或許兒時吃過苦,但也起碼享了後半輩子的福。
可那些吃苦吃了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窮其一生,都未必吃過一頓飽飯的黔首農戶呢?
他們的父祖,活到的韓老爺子這個年紀嗎?
即便可以,他們當年又可有心思,去關注家國大事?
韓安國很確定:不會。
即便有極個別黔首農戶,在五十年前就到了記事的年紀,並長壽到至今都還健在,也絕不可能將注意力,放在當年那場大戰之上。
話說的再難聽點,若非朝堂中央的史官,以及散落民間的典籍、史冊,那別說是前朝、過往的事——便是本朝的事,過個三五十年,也大機率會被天下人所淡忘。
想到這裡,韓安國才終於隱約意識到:劉榮,或許真的是對的。
倒不是說,韓安國對當下的漢匈戰略格局,出現了錯誤的判斷。
——韓安國認定眼下,漢家仍舊處於戰略劣勢、仍舊沒有積攢足夠的力量,依舊無法確保過半勝率,並沒有什麼問題。
這是客觀現實。
但劉榮的考慮,也絕非空穴來風。
“即便如此,陛下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方式,來引導天下人銘記過往的恥辱……”
思慮良久,韓安國最終還是本能的掙扎了一下。
但劉榮卻是毫不遲疑的搖了搖頭,沉著臉道:“別無他法。”
“兵法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換做是如此國仇家恨,也是同樣的道理。”
“——孝惠皇帝在位、呂太后掌政之時,朝堂說時機未到,要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天下人會說朝堂這是小不忍則亂大謀;”
“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在位,要釐清吏治,休養生息,順帶剔除宗親藩王割據之弊,天下人也只會認為:這是決戰匈奴之前的必要準備。”
“而今,朕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