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後來,劉榮有心想要試試鑄金幣,並建立起金、銅兌換體系,卻忙於朝中政務脫不開身。
沒等這個設想成為現實,監國太子劉榮,便成了漢天子劉榮……
“以鐵製、鋼製箭頭,取締我漢家現有的銅製箭頭,這是不需要再思考的事。”
“——鐵、鋼再珍貴,也終究無法用於鑄錢;”
“我漢家本就缺錢,若還拿出這麼多銅鑄造兵刃,只怕有朝一日,我漢家又將出現百姓民以物易物,不知‘錢’為何物的場景。”
愛不釋手的把玩著手中,那枚散發出攝人寒光的三稜箭頭,劉榮如是道出一語,算是定下了漢家未來的軍工發展走向。
——就算造不出新式武器,也要把漢家現有的青銅武器,逐步替換成鋼鐵製品。
原因正如劉榮所說:作為錢幣的原材料,銅作為準貴重金屬,是具備金融屬性的。
若是如今漢家不缺銅,劉榮倒是可以不在意武器裝備的製作原材料,專心去搞新式武器。
畢竟相較於還處在起步、萌芽階段的鋼鐵冶煉工藝,如今華夏文明已經具備的青銅冶煉工藝,早在秦時便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單從工藝成熟度的角度考慮,青銅製品,無疑比鋼鐵製品更適合如今的漢家。
但漢家缺銅、華夏缺銅——不單缺銅,還缺金、銀等具備金融屬性的一切貴重金屬!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再難,劉榮也必須推動漢家的武器裝備,從青銅時代跨入鋼鐵時代。
畢竟這麼做,除了可以騰出更多的銅用於鑄幣流通,還可以顯著提高漢制武器的戰鬥力。
唯一的難點,便是如今漢室過分低下的鋼鐵產量,以及過分生澀的鋼鐵冶煉技術了。
“陛下。”
見劉榮如此決絕,先前為眾人介紹三稜箭頭的那軍匠,面色卻是愈發凝重了起來。
怕劉榮不知道這麼做的難度,便斟酌著用詞道:“陛下,或有不知。”
“——今我漢家,年得生鐵二百萬斤,其中近半,還是蜀地卓氏、程鄭氏,於巴蜀之地開山鍊鐵所得。”
“少府所得,則不到百萬斤。”
“便是這百萬斤,少府也需要耗費極大的力氣——又是開礦,又是熔鍊;”
“熔鍊所需的燃料,還不能用尋常木炭,而是同樣要開礦所得的石墨。”
“以石墨為燃料,鐵礦為原材料,才能得出最基礎的生鐵。”
“之後又要經過錘鍊、鍛打,才能得出熟鐵,以及部分無法控制成敗的鋼。”
“再有,便只能靠動輒千石、比千石的少府大匠,以炒鋼之法,方能歲得炒鋼兩萬斤……”
說完這些話,軍匠便稍皺著眉,將求助的目光撒向劉榮身後;
就好像是生怕自己的話不能讓劉榮信服,所以希望劉榮身後的高官們,能站出來勸劉榮認清現實。
而在軍匠這番話說出口之後,劉榮卻是繃著臉,再度陷入沉思之中。
——石墨,便是煤在這個時代的名稱。
既然決心要推動鋼鐵產業,劉榮當然知道,以煤——而且還得是優質焦煤作為燃料,才能將開採出來的鐵礦熔鍊成生鐵。
而優質的焦煤,或者說是一切有關煤的礦物,都不是這個時代可以人力開採的。
頂天了去,也就是某些露天礦,用人命填,才能填出來一些可用的煤礦。
至於那些深埋於地底的礦產,無論是煤還是其他東西,都不是這個時代有資格享有的東西。
故而,鋼鐵產業的推動,難點並不只是冶煉技術。
——如果單只是冶煉技術,那劉榮完全不需要位置操心,只需要大手一揮用錢砸,硬生生把工藝精進進度砸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