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4章 朕! (1 / 5)

類似這樣的事,在華夏曆史上鮮有發生。

——戰國之時,秦國自昭襄王薨,三年之內連死三王;

秦王之位,從曾祖輩的秦昭襄王嬴稷,迅速傳到了重孫輩的始皇嬴政,秦王也從七十多歲的老爺子,迅速變成了才剛十歲出頭的未冠孩童。

而今漢室,六年之內三舉國喪,雖然是二帝一後,時間間隔卻也是短的有些嚇人。

尤其是天子啟為儲二十餘載,卻僅僅在位六年便撒手人寰,更是讓人們不免感到唏噓。

不出意外的,未央宮編鐘九響,長安城家家戴孝。

只是比起當年先帝駕崩時,長安城幾乎人人垂淚、家家哀痛,大行天子啟駕崩,百姓的反應就相對淡定了些。

這,也算是封建帝王無力掌控,且只存在於冥冥之中的稽核系統了——一個帝王夠不夠優秀,看他駕崩的時候,有多少人發自內心的哭就行。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太宗孝文皇帝,說是千古一帝,乃至華夏最賢明、優秀的帝王,恐怕也絲毫不為過……

天子駕崩,朝堂有司自然是迅速運轉起國喪流程。

——大行天子啟六年秋九月己亥(初六)夜,太子劉榮連夜趕回長安,由竇太后領著,在丞相劉舍、御史大夫岑邁,及周亞夫、酈寄、欒布等大將的陪同下告廟繼位。

次日清晨,劉榮又在未央宮宣室殿接受了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貴戚的納拜,徹底完成了太子榮到天子榮的轉變,走完了一整套程式,具備了完整的法統。

同一時間,大行天子啟留下的幾封遺詔,也都出現在了各自該出現的地方。

“大行皇帝這封遺詔啊,就是說:朕德行淺薄~遠不及太宗孝文皇帝之十一~

太宗皇帝駕崩之時,尚且交代朕:勿行靡費,喪葬事務一切從簡~

朕德行不如太宗皇帝之十一,更是對宗廟、社稷沒有哪怕半點功績,又如何能接受靡費的喪葬之禮呢?

——所以,用這份詔書告訴天下人:朕在位這六年,沒能完成先太宗孝文皇帝的囑託,沒能將天下百姓民、將朕的子民照看好;

朕實在是太愚笨,實在不是不願為天下人做些什麼,而是因為自己的愚笨,遂沒能為天下人做些什麼。

朕駕崩之後,凡喪葬之事一切從簡,喪葬用器皆以陶、木為主,絕不可有金石珠玉之類隨朕入土;

一切事宜,只可以比太宗孝文皇帝更簡約,而絕不可有哪怕一項,規格超過太宗皇帝駕崩之時。

希望朕的子民們——希望關中的父老鄉親們,看在先太宗孝文皇帝的遺德的份上,對朕這個平庸的昏君稍行寬恕;”

“也好讓朕見先帝時,不至於以發覆面……”

···

這封遺詔,顯然是大行天子啟留給天下人看的版本。

很快,這封遺詔便以長安為中心,迅速出現在了關中各地方郡縣衙門外的露布之上。

——農戶們自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粗人;

但沒關係。

關乎大行皇帝遺詔,郡縣衙門自會派出文士,為圍觀群眾宣讀——甚至是解讀這封遺詔的內容。

自文士口中,聽到這封先皇遺詔的內容,圍觀群眾當中,也是一陣此起彼伏的長吁短嘆。

“唉~”

“要俺說,大行皇帝對俺們農人,那也是不差的。”

“——畢竟是太宗孝文皇帝,親自選定的儲君太子啊~”

“這才六年,便也去見了先帝……”

···

“是極是極;”

“瞧這遺詔字裡行間,分明都是太宗孝文皇帝的影子?”

“太宗孝文皇帝,為俺漢家留了個好天子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