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214章 對不住啊老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4章 對不住啊老弟 (1 / 3)

次日下午,水車專案的第二場實驗,再博望苑魯班苑內,一處仿流水人工渠邊展開。

相比起前一日,在農田邊的實驗——這場秘密實驗,氛圍無疑是嚴肅了許多。

劉榮難得連續兩日不在長安,也讓負責水車專案的一眾匠人、官吏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壓力。

尤其是劉榮那略顯擔憂的面容,更是讓大傢伙都有著心裡沒底了。

——萬一失敗了,該如何是好?

萬一這場實驗,證明了水車專案無法用於軍工,那單靠民用用途,少府該如何為過去這幾年的龐大投入負責?

“開始吧。”

便是在這般沉重莫名的氛圍,劉榮一聲令下,將水車轉輪卡住的木杆,便被水車旁的幾名匠人合力抽出。

沒有了阻礙,那座足有三層樓高的龐大水車,便隨著渠水的流動而緩慢轉動起來。

只不過,不同於昨日,所有人都在關注水車能不能正常轉動——今天這場實驗,幾乎沒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水車本身。

這場實驗真正的關鍵,在水車兩側的渠岸之上。

——一側,是水車專案民用用途的補充實驗:水力驅動石磨轉動,以研磨麥粒得出麥粉。

相比起灌溉,這水力驅動石磨,才是水車專案民用範疇的重點。

劉榮昨日已經得知,對於以水車為媒介,借用水力驅動石磨研磨麥粉,博望苑的農戶們大都認為,這個自己——和底層農戶沒什麼關係。

但劉榮知道:水力研磨的出現,將極大的降低麥粒研磨成粉的時間和人家成本,從而大大降低這道工序的花費,自己麥粒到麥粉的加工時間。

過去這幾年,關中幾千個石磨,幾乎是每天的白晝都在研磨麥粉,哪怕開足了馬力,也根本無法將關中當年產出的宿麥全部研磨成粉。

這既是加工工具製作難度的侷限,也是人力驅動機械的侷限。

而宿麥產出無法全部研磨成麥粉,則是加工能力不足,導致的二級生產力不足,從而影響了一級生產力的上升。

——明明地裡已經種出這麼些麥了,你卻無法將麥粒全部加工成麵粉、讓老百姓把種出來的麥吃進肚子裡,可不就是影響了一級生產力的上漲嘛?

在過去,漢家沒有宿麥研磨成粉這項技術——或者說是有初步技術,卻沒人往這方面去想,百姓只能直接蒸熟麥粒食用;又因為其過於糟糕的口感,導致其產量無法上漲。

不好吃,種著還費勁,可不就是沒人願意種?

而現在,經過劉榮以監國太子之身、之權,在關中不遺餘力的推廣,三年的時間,宿麥在關中的種植規模已經上來了,產量也相當不錯。

至少對於如今的漢家而言,一畝農田的產出,從曾經的三石多粟,直接變成了三石粟加兩石多麥——陡然翻了將近一番,已經是天佑大漢!

宿麥種出來了,要想使其變成實打實的糧食產量增長,自然就需要將麥粒加工成麥粉。

而水車,便是劉榮為宿麥的加工工藝,所給出的最終解決方案。

不同於人工驅動石磨:水車借水力驅動石磨,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不眠不休。

而且人力推磨,是需要消耗時間、力氣的,是需要吃更多的飯、攝入更多的能量,來補充體力的。

水車卻完全不用——只要水還在流,水車就能一直不停的轉動,從而驅動著和水車動力相連的石磨,也跟著無休止的轉動。

非要說有什麼損耗,那也就是零部件磨損,和日常維護。

相比起人力,不知道省時、省力,甚至省錢不知道多少。

而這對底層百姓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過去,關中雖然能種出來上萬萬石宿麥,但就那麼幾千具石磨,一年到頭能磨出來的麥粉,也就是一兩千萬石;

物以稀為貴——好吃的東西,自然是權貴先吃,剩下的才能流到底層百姓手裡。

可有了水車,關中產出的每一粒宿麥,便都可以加工研磨成麥粉。

而且是以極低的成本加工完成。

一種和宿近乎相同的種植規模、產量的糧食作物,就算無法取代粟米成為唯一主糧,也無疑能和粟米並列,成為漢家的兩大主糧之一。

但前提是:漢家每年能產出上萬萬石麥粉,而非上萬萬石麥粒,卻連其中的三五成都無法加工完成。

簡而言之,水車的出現,將讓漢家的底層農戶,從此可以家家戶戶都吃上面食。

就算考慮到價格,考慮到粟米更便宜,很多人不捨舍頓頓都吃麵食,也起碼能三天兩頭吃上一頓,改善一下伙食,卻絲毫不覺得肉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