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04章 孤兒軍 (2 / 5)

至於目的,卻並非是單純意義上的邀買人心。

誠然,自打太祖高皇帝劉邦開始,漢家的皇帝,就總是以賜田,來作為邀買百姓民心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太祖劉邦,孝惠劉盈,先帝劉恆,乃至於當今天子啟,都是如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天子透過賜田盡得天下人心的方式,也已經有些行不通了。

——太祖高皇帝時,天下已經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滅六國、天下群起而反秦,以及楚漢爭霸等一系列戰爭。

天下千瘡百孔,民居十室九空,諸夏疲敝,百廢待興。

在那樣的情況下,太祖高皇帝大筆一揮,自然有的是藏進深山老林,以躲避戰火的前秦遺民,乃至故六國遺民從山裡走出來,將自己的戶口錄入漢家農籍,以換取那百畝田地、一方宅院。

到了孝惠皇帝時,貫徹整個太祖一朝的異姓諸侯叛亂悉數平定,天下終於徹底安穩了下來,漢天子賜田,也還是即不缺田,也不缺受賜的人。

但到了先帝之時,情況就有些微妙了。

——太祖七年,孝惠七年,前、後少帝,也就是呂太后掌政八年;

經過這前後二十二年的時間——尤其是呂太后掌政那八年,漢室天下已經從最初的困局中緩了過來。

天下承平多年,百姓民安居樂業,人口穩步增長。

這時候想要賜田,就多少有些麻煩了。

田還有;

作為劉漢天下最大的‘地主’,隸屬於漢天子的皇田,怎也不至於連一次賜田都進行不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賜給誰?

賜給那些有田的自耕農,讓他們的百畝田,變成二百畝、三百畝?

這顯然不現實。

因為漢家對於底層農戶的統治,是以商君所提出的‘一夫狹五口,以治百畝田’的核心準則,即自耕農小家庭為根基。

讓農民擁有的田產超過百畝,那就意味著漢家預設,甚至是鼓勵底層百姓,組建十人以上的大家庭,乃至大宗族。

對於宗族、豪強,漢家一向防之甚於防川,甚至專門出臺了陵邑制度,來斷絕地方宗族豪強,演變為世家門閥的可能性。

所以有田的人,是不能再得到賜田的。

可若是賜給那些無地之民,那麻煩就更大了。

——什麼樣的人,會在先帝一朝成為‘無地之民’?

答案是:曾得到過太祖高皇帝賜田百畝,卻因為種種原因,將那百畝田產變賣了的破產農民。

理論上來講,給這些敗光了家產,把百畝良田盡數變賣的破產農民賜田,讓他們重新回到自耕農群體的懷抱,確實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問題在於,憑什麼?

太祖皇帝給你一百畝地,你給敗光了,我還要再給你一百畝地?

真要是這麼幹了,你把我給的這一百畝也給敗光,是不是還得繼續給你賜田百畝?

再有,便是那句古今通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甲乙兩家農民,都得了太祖皇帝賜下的百畝田;

甲辛勤勞作,靠這百畝田養活了一家老小;

乙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把這一百畝田給敗光了。

這種情況下,若天子給乙賜田百畝,讓甲乙二人重新回到起跑線,即‘各有百畝田’,那對甲公平嗎?

長此以往,佔底層百姓農戶中絕大多數的‘甲’們,恐怕也會生出這樣的心思;

——別特麼苦哈哈種地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