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不知道這一日,發生在上林苑的一切,究竟有沒有老爺子的手筆。
但毋庸置疑的是:劉榮抓住了這個不是機會的機會。
——老爺子和東宮之間的微妙關係,應該可以就此恢復正常,至少是能維持住表面和氣。
至於劉榮自己,雖然不大可能就這麼容易的被東宮竇太后接納,但也至少得到了竇太后勉為其難的認可。
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除了劉榮——除了認可劉榮這個太子儲君,竇太后,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甚至是不比劉榮差太多的選擇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就好比幾百年後,唐祖李淵堂堂天子之身,尤其還是開國之君,卻在玄武門之變後,甘願被兒子軟禁於深宮多年,便是這個道理。
只不過,劉榮終還是無奈的嘆息著搖搖頭,將自己的另外一件顧慮說出口來。
於是,劉榮的儲位就莫名其妙的坐穩了。
卻並沒有急於開口阻止,而是慈愛的丟出一句:太子想做,那就試試看吧?
彼時的太子啟,是否也像現在的太子榮這般,意氣風發,朝氣蓬勃……
就好比後世,你再怎麼技術過硬,前途光明,私下裡能和領導相處的更好一些,多一些往來,對你也只會有好處,絕不會有壞處。
「僅僅只是因為在兒看來,一個出身堂邑侯府的太子妃陳氏——甚至是陳皇后,對於我漢家的宗廟、社稷而言,終還是弊大於利的。」
從回憶中緩過神,天子啟又如是補充了一句。
「太子非但不會有損失,反而還能更心安些,和東宮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牢不可破。」
能在明面上認可自己,至少是預設自己這個太子儲君的合法地位,劉榮便別無他求。
「但兒做出這個決定,即不是因為厭惡阿嬌,也不是因為擔心館陶姑母。」
「太子解決了東宮——至少是讓東宮不再敵對太子,館陶主能拿捏太子的籌碼,可就又少了一個。」
蓋因為天子啟清楚地知道:人世間的選擇,往往並非‘這麼選是對的,那麼選是錯的"這麼簡單。
「故而,再三權衡之後,兒終還是決定放棄‘聯姻"這個捷徑,打算用其他的笨辦法,來構建自己和東宮之間的關係。」
倒是讓劉榮想起後世,某知名遊戲中的人物金句。
如太尉周亞夫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支援;
就算是被軟禁於深宮之中,如果鐵了心要復辟,李淵難道真的沒有一點勝算嗎?
「父皇會宮車晏駕;」
劉榮今日的舉動,其背後所暗含的資訊,自然是難逃天子啟那雙被朝野內外,乃至天下人譽為‘慧眼如炬"的眼睛。
「——但兒名正言順,立之以嫡長,年壯即冠,本就不需要向東宮借這麼大的勢。」
「唯獨就怕孝惠皇帝那般,因為怕做錯,便什麼都不做。」
在劉榮這段話音落之後,難得可以私下交流的父子二人,卻是默契的陷入一陣漫長的沉默之中。
「錦上添花,難道不好嗎?」
除了政變成功的二兒子李世民,唐祖李淵的其他兒子,都盡數死在了那場玄武門之變當中。
萬一玩兒出花活了,也算是為漢家的後世之君,在‘聯姻"之外,另尋了一條和東宮利益捆綁的新道路……
對於劉榮並沒有和自己做出同樣的選擇——並沒有透過聯姻來構建政治同盟,天子啟倒也並沒有因此,而覺得劉榮‘不類父",或是不夠理智之類。
「最為
關鍵的是:因為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功勞,而被父皇新封為魏其侯的大將軍竇嬰,即將成為兒臣的太子太傅。」
——先帝對天子啟,總是無比嚴苛;
所以,本著‘我的選擇也不見得有多好"的原則,對於劉榮另闢蹊徑,放棄‘聯姻"這個最省事、最簡單有效的政治結盟手段,天子啟並沒有急於否定,而是更偏向於觀望。
所以,天子啟很樂意給予劉榮。
「換而言之,薄太后伸手向父皇要個太子妃的位置,是為了填補軹侯薄昭死後,薄氏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空缺。」
「好的決策,無論決策者有多麼不喜歡、多麼憤怒,也應該理智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