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他周亞夫,是要造反不成?!!”
長樂宮,長信殿。
本就冷清——或者說是簡樸的殿室內,那僅有的兩排宮燈,此刻已是被竇太后手中鳩杖掃倒一排;
而在竇太后身側,故中大夫袁盎則趕忙起身上前,溫言安撫起怒火沖天的竇太后。
——然並卵。
袁盎的安撫,史無前例的沒能讓竇太后消氣不說,反而還讓這位老太后,愈發躁怒了起來。
“平定了叛亂,就可以這樣胡作非為了嗎!”
“——我兒梁王,也同樣是平亂功臣!”
“程不識呢?!”
“雖德行有缺,但也尚還算不上‘亂臣賊子’……”
好在這一次,竇太后並沒有像方才那般,一反常態的被袁盎點炸。
“——難道不是優先忠於太尉、忠於周亞夫那個妄臣?”
“都尉程不識,正於殿外侯召……”
有問題嗎?
而如今天下,凡是周姓之人,便大都是、或自詡為‘周公之後裔,姬姓周氏支脈’。
“召。”
“當真是滿門亂臣賊子!!!”
說句不大好聽的話:周亞夫領兵在外,又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前科,在這種時候上奏請立太子,確實有點擁兵自重,脅迫太后、天子的嫌疑。
既然周亞夫‘擁兵自重’,那竇太后除非鐵了心,要長安朝堂在吳楚七國之亂後,再平定一場‘太尉周亞夫之禍’;
否則,便自然只能聽之任之,按照周亞夫的請求,冊立太子儲君。
“程都尉作為先帝的臣子,卻非但不阻止周亞夫,反而還甘願為周亞夫馳騁?”
“——已故絳武侯周勃,無論其生前做了什麼,其功、過,都已經由先太宗孝文皇帝賞其功、懲其過。”
“早知道他姓周的,祖祖輩輩就沒一個好東西!”
···
“至於臣究竟優先忠於誰——在臣看來,忠心,是沒有‘優先忠於誰’這個說法的。”
“——擁兵自重,奏請太后與立儲君,確實不符合人臣之道。”
“臣不善言辭,也不大機靈,所以很看重規矩。”
這樣的身份,遞上那樣一封言辭恰當的奏疏,請立太子儲君,任誰都是挑不出錯來的。
“他周亞夫,難道還不能被稱作是‘亂臣賊子’嗎!!!”
作為華夏文明現階段唯一公認的‘聖人’,周公姬旦在學術界、思想界的地位,都是無可撼動的。
——具體的人臉五官,竇太后已經看不清了。
不多時,程不識那一眼便能看出不苟言笑的面容,便出現在了袁盎的視線當中。
說著,竇太后便拄著鳩杖,顫巍巍回過身,摸索著將手探向御榻前的高案之上。
“太尉要做什麼,臣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