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121章 梁王,好大的威風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1章 梁王,好大的威風啊? (1 / 4)

在吳楚之亂剛爆發的時候,長安朝堂也曾頒下一封討賊檄文。

只是在那紙檄文中,壞人只有一個吳王劉濞。

至於其餘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以及圍攻齊國的齊系諸王,都被長安朝堂描述成了‘被劉濞賊子蠱惑’,以為長安朝堂真的被晁錯奸臣當道,才不明所以舉兵的忠良。

長安朝堂倡議楚、趙以及齊系諸王:即刻幡然醒悟,停止愚蠢的作亂行為,不要繼續被劉濞蠱惑;

此外,朝堂——準確的說是天子啟還承諾:只要楚、趙,以及齊系諸王迷途知返,長安朝堂此番,便會遵循‘只誅首惡,不殺從屬’的原則。

即:赦免除吳王劉濞本人之外,每一個參與叛亂的人。

包括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以及齊系舉兵的四王,乃至跟隨他們做亂的臣下、軍隊。

有那封討賊檄文打底,絕大多數人都曾預料:在吳楚敗亡之後,長安朝堂無論是出於‘家醜不可外揚’的政治影響考慮,還是儘快平定叛亂的現實因素考慮,都會沿用那封討賊檄文當中所持的立場。

但在天子啟這封字裡行間,都無時不刻透露出雷霆震怒的詔書頒下之後,幾乎全天下人的腦海中,都被那血淋淋的六個字所佔據。

——深入多殺為要!

如此殺氣騰騰的措辭,別說是關東民眾,又或是長安百姓了;

就連朝中公卿大臣,都在這場朝議結束之後的第一時間,戰戰兢兢出現在了東宮長樂。

倒不是為了告天子啟的狀,而是制度如此。

漢室獨有的東、西兩宮共治天下的二元政體,是以‘孝’來賦予東宮太后合法的統治地位。

而從體制制度上,東宮太后之所以能成為漢家第二位‘皇帝’,便是由於漢家這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公卿百官,五日一朝東宮太后。

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源自開國之時,太祖高皇帝劉邦五日一朝太上皇。

開國之君都去朝太上皇了,朝中百官貴戚自然也只能跟上;

而如今,乃至肉眼可見的未來,漢家都不大可能再出現‘太上皇’這一特殊身份的人。

所以,朝公百官們五日一朝太上皇,自然就轉變成了五日一朝太后。

——都是為了孝嘛!

都是為了尊重皇帝的親長,太上皇和太后,也沒什麼差別。

而百官五日一朝太上皇/太后,又恰好和如今漢家‘五日一舉朝議’在時間上契合。

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公卿百官在參加完每五日舉行一次的朝議之後,出了未央宮,便順路再跑一趟長樂宮。

有了這‘先在未央宮開個會,再去長樂宮請示一下’的政治流程,漢家的二元政體政治體系,才得以具備現實意義。

——在未央宮的朝議上,天子或親自下場,或派親信開口提,來表明自己想做某件事;

而後,百官公卿各自表達看法:是否同意這件事?

若是不同意,那不同意的依據是什麼?

如果不同意的人多,且不同意的依據足夠堅挺,天子便大機率會暫時擱置此事,私下折中一個更容易讓朝堂接受的方案出來,而後再重新搬回朝議之上。

若是不同意的人少,天子則大機率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服這些人少數服從多數。

像前兩年,天子啟頂著大半個朝堂的反對,專橫的強行推動《削藩策》,實際上是很不符合漢家的政治流程,以及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的。

但好在只有那麼一回,天子啟又羽翼豐滿,穩穩把控著大權,朝堂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而在未央宮的朝議結束之後,百官貴戚就會前往長樂宮,藉著‘拜會太后’的名義,你一言我一語,拐彎抹角的將當日朝議的內容,對太后做一個簡單彙報。

這也正是朝堂為何會在前兩年,捏著鼻子認可天子啟強行推動《削藩策》的原因所在。

——百官貴戚,不是沒在竇太后面前,就《削藩策》一事告過天子啟的狀!

只是告了也沒用;

在《削藩策》一事上,竇太后對皇帝兒子,始終持預設態度。

皇帝專橫,太后又預設,朝堂無可奈何之下,這才捏著鼻子認下此事。

有了這麼一套‘天子先提方案,由朝堂表決’,再經東宮太后做最後審批的政治流程,漢家的兩元政體,才有了存在的現實意義。

即:在天子犯糊塗,或者間歇性腦殘的時候,東宮太后的存在,將成為保障漢天子‘別惹下大亂子’的最後一道保險鎖。

也正是出於這個現實需求,漢家才會無時不刻彰顯‘孝’字的重要性,並將天子本人,也圈禁在這個名為‘孝’的紙籠當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