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小西行長正率領他的餘部蜷縮在正陽山一帶。
本來兵力人數上就不佔優,對手還有著自己部隊所不具有的強大的先進火器,如果再一味死扛到底,恐會導致全軍覆沒。面對強的明軍,小西行長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對於一名統帥來說,手下如果沒有了兵卒,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對自己當初一意孤行,孤軍深入,導致如今身陷重圍深感後悔。
在激烈的戰事之餘,他本以為其他幾路侵朝倭軍會前來增援,可直到城門被明軍攻破,也沒見到一名援軍的影子。
“這群自私自利只知儲存實力的雜種,竟然見死不救,真是枉費了關白大人的重託呀!”看到自己目前的困境,小西行長對其他幾路侵朝日軍頭領恨得咬牙切齒。
面對已經無可挽回的敗局,他不想再讓自己的部下繼續流血犧牲。他深知:作為一名領兵將領,如果此役導致全軍覆沒,手下沒有了士兵,那將意味著自己的地位和價值的失去。真要到了這一步,自己將會受到上司幕僚毫不留情的降罪與處罰。
權衡利弊後,小西行長決定同明軍議和,他派出自己的隨軍謀臣兼翻譯景轍玄蘇,前往明軍陣營談判。
李如松聽完景轍玄蘇轉達的,小西行長的謀和意圖後,竟然爽快地答應下來。
其實在雙方交戰之初,李如松就為城內倭軍留下了一條逃生線路。如今,雖然勝局已定,可對方仍有一半的兵力未被殲滅。一旦將對方逼急了,這股殘存的倭軍真要來個以死相搏,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所謂“圍城必闕,窮寇勿追”。深諳孫子兵法的李如松不會不明白這一道理。當然,他也不會白白放走這群倭國禽獸。圍城前,他已在倭軍有可能逃生的路線上佈下伏兵。
權衡利弊得失,在敵方忙於逃生時,擇機打擊消滅敵人要比圍住他們窮追猛更明智一些。
經過商談,雙方議定:雙方停止戰鬥,明軍讓出一條道路,允許城內倭軍從平壤城南門含毬門撤出。然後過大同江撤往王京。
知道議和結果後,小西行長長出一口氣。雖然是兵敗後主動求和,日後在同僚們面前說起來不太榮光,但只要能夠安全撤出,儲存好現有的有生力量,到達王京後,即便是那些平日裡同自己面和心不合的僚官們對自己有些微詞,上司幕僚對於如何對自己降罪致罰,也要好好權衡考量一下。
當然,小西行長也不會愚蠢到輕易就相信佔盡優勢的明軍,會這麼輕易放自己的部隊撤離。兵不厭詐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為以防萬一,他將殘存的七千餘名士兵分成兩隊:一隊是小西行長親手組建的,裝備精良的,作為他的嫡系部隊的三千餘名家臣部隊;另一隊是另外四千餘名足輕等雜牌軍。
小西行長決定率領自己的嫡系部隊悄悄從密道中撤離,繞道撤向王京。另一隊士兵按照同明軍商討好的線路,出含毬門過大同江撤往王京。
一切安排妥當,小西行長在正陽堡內,對自己的三千名家臣兵作了簡短的講話,然後,準備啟程撤離。
撤退所利用的密道就位於正陽堡下。當初倭軍佔領平壤後,小西行長便命人開挖了這條通往城外石田山的密道,以備有朝一日受困城中難以突圍時脫身之用。
“父親,女兒死也不離開平壤!”就在小西行長收拾好行裝,準備進入密道時,他的女兒柳瀅瀅卻宣告堅決不離開平壤一步。
想當初,謝元和石朗、葉茹柳透過柳瀅瀅接近小西行長,進而探知了平壤城內倭軍的人數。石朗、葉茹柳和謝元離開平壤後,得知事情經過的小西行長並沒有責備自己的女兒。
對於自己的女兒,小西行長的內心深處,始終懷著一種愧疚的心態。
來到平壤後,當看到女兒目前的生活處境並瞭解了女兒所受的委屈後,他的這種愧疚心理愈發強烈起來。他一次次嚴肅地拷問自己:女兒的悲慘遭遇難道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嗎?他想透過改變女兒現在的生活狀況來彌補自己以往對女兒的虧欠。可女兒根本不領情。一條無形的鴻溝始終將他和女兒隔絕開來。他一次次試圖透過自己的努力將這條鴻溝填平,可每一次都以他的失望而告終。
對小西行長李來說,女兒近在眼前,卻也遠隔千里。
無奈之下,小西行長乾脆不再試圖改變女兒的現狀,他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拿出空餘時間,到女兒的樂藝坊中,聽女兒彈琴奏曲,以排解心中苦楚。
對於大名諜報人員透過自己的女兒,獲取了平壤駐軍的情報一事,他更相信是自己的女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所利用。所以,他的心裡雖然對被敵方獲取情報一事有些懊惱,但在女兒面前的他,始終未曾顯露出對女兒的責怪之情。
說心裡話,對於這場無道的侵朝戰爭,小西行長並不像其他各路侵朝倭軍將領那樣,表現得過於狂熱。戰爭和做藥材生意比起來,他更傾向於後者。要不是出於報答關白豐成秀吉的信任和入朝尋女的私心,小西行長很難保證自己會不會親率一支軍隊,踏上這征戰殺伐的血腥戰場。
明軍圍城後,小西行長首先想到的是保證自己的女兒不受傷害。他軟硬兼施,甚至一度用給女兒下跪的方式,懇求女兒隨自己一起走。最後,女兒總算被打動,算是勉強地答應隨自己撤出平壤。
柳瀅瀅之所以同意了小西行長的請求,也是出於無奈,當看到老邁的父親‘撲通’一聲跪在自己的面前,淚流滿面地懇求她時,她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還是崩潰了,她含淚攙起父親,勉強地點頭答應了父親的請求。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