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攻打平壤城之前,李如松曾經詳細聽取了駱石印對平壤城倭國軍隊守備情況的介紹,知道倭賊佔領平壤後,對城牆進行了加固修繕,平壤城四圍的城牆可以說是牆高體厚,它雖說算不上是什麼銅牆鐵壁,可高達數丈的牆體對於以騎兵為主的李家軍來說,要想攻入平壤,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但這些困難對於李如松來說,都是能夠解決的,他計程車兵剛剛經歷了平定寧夏叛亂的戰爭洗禮,對於攻城掠寨並不陌生。所以,李如松對於一舉拿下平壤城,可以說是信心滿滿。
可眼前看到的平壤城,卻一下子給信心爆棚的李如松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只見平壤城四周的高大城牆全都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很顯然,城內的倭軍已經事先利用眼下這種奇寒的天氣,往城牆上澆築了大量的水。在這種零下幾十度的天氣裡,水就會在城牆上結成冰。經過多次的澆築,冰層已經厚達十幾公分。
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冰牆反射出寒冷刺眼的光。整個平壤城被包裹在一圈厚厚的冰牆內。
這種奇滑的冰牆別說人透過搭雲梯很難爬上去,恐怕就是飛翔的鳥兒,也很難在上面立足。
“沒想到倭賊竟然想出如此的陰招!”站在駱石印身邊的石朗望著遠處的平壤城,情不自禁地說道。
“是啊,倭國人看來是做好了充足的守城準備。”李如松眼望原處,淡淡地說道。
“倭國人充分利用了這奇寒的天氣,給這平壤城的城牆披上一層厚厚的冰甲,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我軍攻城的難度。”駱石印說道。
“前些日子,我曾找人打聽過倭軍的戰法,知道他們擅長挖洞、修土堡。沒想到,這幫倭國人還會利用潑水成冰的戰術來阻擋我們攻城。看來,不可小噓這幫倭國賊。”李如松說道。
“大人,怎麼辦?面對這種冰牆,我軍士兵很難爬上去。”一位手下請示李如松。
李如松沒有立刻回答手下的請示,他抬腳走到一處凸起的青石上,平靜地望著眼下的平壤城,若有所思。
平壤城四周的高地上,各路攻城大軍已經整裝待發。
一百餘門大將軍炮已被分別安置在平壤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外的山坡上。一根根粗重的炮筒就如昂著驕傲頭顱的鬥士,只等號令一發,便會發出摧枯拉朽的怒吼。
此次參加攻城的明軍士兵共有三萬餘人,李如松將他們分成四部分,分別攻打平壤城的普通門、小西門、正陽門及城北的牡丹臺。
對於位於平壤城南面的含毬門,李如松則沒有派兵把守,他故意在平壤城四周留下這處缺口。多年的征戰使他深諳“圍城必闕”的道理。
當然,留下這處缺口並不是故意放走城內倭軍,他已經在含毬門外以南的各個路口布下伏兵,只要城內倭軍經此門逃生,最終還會落入明軍的埋伏圈中。
駱石印見李如松遲遲難下決斷,便走上前去說:“將軍,你看我們是不是暫且退兵,等城牆上的厚冰融化後再做打算?”
“不,我軍此刻士氣正盛,正是藉機拿下平壤城的大好時機,所謂一鼓作氣。倭賊的這點小伎倆,豈能動搖我攻城的決心。駱大人,等會兒讓你欣賞一下我大明重火器的強大威力。”李如松沒有采納駱石印的建議,此時的他,似乎對於拿下平壤城已經成竹在胸。
“旗牌官,傳我號令,重炮攻擊城內軍事目標及城牆。炮聲一停,所有攻城將士立刻攻城!”李如松高聲命令道。
“是,將軍。”旗牌官應諾一聲,舉起手中令旗。
隨著旗牌官的令旗揮舞,頃刻間,一百多門大將軍炮炮聲轟鳴。平壤城內頓時硝煙瀰漫、煙火四起。劇烈的爆炸聲天崩地裂,驚天動地。
隨著一顆顆威力巨大的炮彈炸響在城牆之上,牆體上厚厚的冰層,就如被重石擊碎的玻璃,紛紛剝落向城牆下的積雪中。
“殺呀——”
炮聲一停,隨著旗牌官揮動的令旗,攻城將士立刻從所在的坡地上,高聲喊殺著衝向各自負責攻打的城門或目標。
頃刻間,三萬餘名明軍士兵如洪水般湧向平壤城厚重的城牆。
衝在最前面計程車兵肩扛稻草木板,他們來到護城河邊,隨著一聲令下,一捆捆的稻草被扔進護城河中。寬闊的護城河頓時被填平。
緊接著,後續士兵將扛在肩上的厚重寬大的木板平鋪在稻草之上。
攻城計程車兵們紛紛踩著木板,飛快地越過橫亙在面前的護城河,衝向不遠處的城牆。
見明軍士兵蜂擁而至,城牆上面避過明軍炮擊的倭軍士兵,紛紛亮出強弓硬弩,他們先是將綁在箭頭的浸滿油脂的棉團點燃,然後,將箭矢射向明軍鋪在護城河上的木板和稻草。美麗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