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總的來說,大家的答案都傾向於將“桃花源”描述成自己的理想之地。
自然,一個地方描述得越是理想化,那麼就越是顯得美好和虛幻。
接著,乘熱打鐵,烏托邦的概念被李老師提了出來。
原來,東方文明的桃花源和西方文明的烏托邦居然如此的相似。
李老師笑著說:“這個烏托邦直接字面的意思可以翻譯為不存在的地方,自然,與此對應,現實中的桃花源也不存在。”
停頓了下,李老師繼續說:“不過,心中的烏托邦和桃花源依然能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原來,東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氣候的變遷等原因,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遷,與此同時自然矛盾也就不斷激發。
接著,連續不斷的戰爭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陶淵明雖然是名門之後,但是,看到普通勞動人民艱苦的生活之後還是感慨良多。
不過,陶淵明最終發現,這個問題不是自己所能解決的。
畢竟,天下分裂,各種矛盾層出不窮,陶淵明自知沒有陶侃(東晉名將,陶淵明的祖輩人物)的軍事才能。
所以,在為官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改變這種狀況。
自然,自知無力去改變的情況下只好選擇逃避,眼不見心不煩,於是,最終只好隱居起來過著“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但是,情況似乎變得越來越混亂,雖然過著田園生活,陶淵明依然心憂天下。
戰爭依舊不斷,雖然人們的生活依舊在水深火熱之中,不過已經逐漸有了統一的趨勢。
南方東晉曾經的大將劉裕篡位,人心惶惶;北方的拓跋珪雖然結束了長期的混亂割據,但是長期的戰爭已經讓人們的生活已經陷入了困境。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桃花源記》從陶淵明筆下寫了出來。
一群逃避秦時戰亂的普通人經過一番努力找到了這麼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一代一代的愉快的生活了數百年,這裡沒有苦難,沒有戰爭,人們熱情好客,但是,這樣的地方是找不到的。
畢竟,在古代,能奪取人們的生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即使沒有戰爭,沒有苦難,各種各樣的疾病也夠人吃一壺。
想要達到這看似輕描淡寫的“黃髮垂髫”的狀態,即使現代化的醫學再發展很多年也很難做到。
似乎,由於課堂的內容牽扯的歷史背景很多,比較複雜,不太好理解,教室裡不少同學都顯得興趣不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能跟上的人似乎越來越少。
於是,看著這樣的情況,李老師馬上降低了講解的深度。
最後幾分鐘,則迴歸到了那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單字上來。
自然,這對吳真實來說算是非常有趣的一堂課。
雖然,在課程之中確實碰到了不少不太好理解的東西,不過,這樣一課無疑是拓展了吳真實的視野。
畢竟,之前吳真實從來沒想過要去仔細分析陶淵明所在的那個歷史時期。
從時間上來說,南北朝時期確實非常短暫,雖然也湧現出了不少的才俊,但是相比於隋唐,三國,宋金對峙時期還是顯得暗淡不少。。
下課後吳真實問李增樊:“這個桃花源既然無法到達,那麼陶淵明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李增樊笑著說:“哈哈,這說不準,不是有什麼“桃花源”景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