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真實自然明白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畢竟,長期以來,同學們似乎都已經習慣按豎排小組的輪流來搞衛生。
不過,很顯然,一個小組長對七個組員的掌控非常有限。
這樣的搞衛生效率不高,而且打掃的結果全看學生是否自覺。
自然,作為小組長收作業還是能做好,但是對於衛生這事情確實就很難辦。畢竟,小組長在班級管理中確實是個比較尷尬的位置。
所以很多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衛生沒有搞好都需要衛生委員親自來操刀進行補救。
也正因為這樣的情況,所以田方雖然鞍前馬後,卻還是沒能連任班幹部。
因為,太多的人不滿意打掃衛生的情況。而田方也無力去改變這些情況。
於是,吳真實開始仔細回想起這些自小學以來所碰見的這些衛生委員。
最終發現大部分人都很難真正施展開手腳。似乎,衛生委員這個工作確實非常考驗人。而大部分的衛生委員,都沒法講這個事情做好。似乎,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班長和副班長協作才能做好這些工作。
回到家,吃罷晚飯,坐在臺燈下,吳真實一手拿著筆記本,另外一隻手則託著腮幫子。
畢竟,一個燙手的山芋剛剛接下,確實是需要想很多辦法才能接住。
首先,將班上的16個小組給標記了起來,接著,教室的平面圖也畫了出來。
由於初中一年級沒有公共區,所以分配衛生工作的難度比起小學有公共區的時候還是要顯得簡單一些。
自然,吳真實明白,每天如果只安排一組四個人搞衛生,那麼還是有點太難了,畢竟工作量擺在那裡,四個人搞衛生沒有20分鐘肯定搞不完。
而兩組人則基本和之前的小組人數差不多,所以不一會兒,吳真實就確定了兩組一起搞衛生,這樣每天搞衛生的人數還和之前一樣,但是,有兩個小組長分別管理就會讓這個過程更有效率。
於是全班16個小組,在搞衛生的時候就被分配成了8個小隊,而每個小隊都有兩個小組長。
自然,由於有了兩個小組長,所以剩下的人的任務可以好好區分。
並且,關老師的這個小組似乎有著有難同當的意思,所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有人跑路就只能先給其他三人加餐。
隨著草圖的逐漸清晰,透過草圖可以看到整個教室簡單的分就可以分為教室前後,課桌區左,課桌區右,走廊四個部分。
自然,吳真實明白,日常的清潔,對於這四個部分掃拖都是必須的。
不過,工作難度自然有所區別,其中比較簡單的則是走廊和教室前後,所以搞這兩個地方的人不僅要掃,還要拖。
課桌區自然是這個平面清潔工作中最難的一環,所以兩個區域都是由一個人掃,讓另一個人來拖。
因為,無論掃拖,在過程中都要對課桌進行一些整理,所以這兩個地方工作確實會要麻煩些,這麼一來就安排好了八個人中的六個了。
自然,最後就是剩下的兩個人來整理衛生區域和倒垃圾,而倒垃圾確實還是有點體力要求的,所以這個還是必須由男生來弄。
回顧一番,吳真實發現每組八個人都算是各有任務,並且互相之間要進行配合。而這,基本上算是一個比較科學的日常衛生打掃模式。
基本完成了平時掃地的工作制度設計了之後,吳真實開始思考大掃除的時候該怎麼設計。
仔細一想,大掃除是個相對立體的打掃過程,而且經常搞整個教室就會顯得更清爽。
於是,吳真實首先決定每週五進行大掃除,畢竟上學期每月進行一次打掃除確實是窗戶一摸都一層灰的節奏。
整個教室包括了門窗,牆磚以及講臺的打掃清理,所以打掃需要的人手就會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