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部員工:商家不想合作?績效還想不想要了?公司培養你們,錢僱你們,是讓你們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提問題的。辦法總比困難多,學會克服困難的員工才是好員工
對監管部門:我們不掙錢,真的不掙錢!看看財報,最近新投的專案都是虧的,我都沒法面對投資人。看看我們為社會解決了多少就業問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現在下面這麼多口子嗷嗷待哺,我們也難啊!
說一個殘酷的慣例:公司利潤分到創始人手上,前前後後大概要扣45%的稅。
那麼,如何把這筆錢拿到手呢?答案顯而易見:虧損就行。我都虧錢了,沒有利潤,總不用繳稅了吧?
這些或許大家都清楚,但不清楚的是,這些“虧損”的錢,兜兜轉轉,最終可能掉入某幾個人或某些人的口袋裡。
玩法多的是:左手高價從供應商買原材料,右手低價賣給經銷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企業虧錢,我賺錢。賺的錢幹嘛呢?拿去做慈善,既有名聲還能避稅;一些不方便的資金就投電影,性致來了就聯絡聯絡想要上位的女星……
現在,無論國內外市場,只要是網際網路行業,一般來說,不用排到五名開外,從第三名開始就很難賺錢了。
老大老二打架,結果把老三打沒的案例還少見嗎?
在網際網路的江湖裡,市場只允許兩家巨頭,甚至一家巨頭的存在。這是一個贏家通吃、強者恆強的格局,根本不會給其他人任何機會。
除非有新的攪局者出現,而當今網際網路格局中,確實有一個真正的攪局者,正在攪動風雲,無視被資本視為圭臬的鐵律.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表面看起來某巨頭看似幡然悔悟,浪子回頭,但筆者從事媒體行業多年,發現這份公告充滿了新聞學的魅力。
什麼叫逐步?一個月還是一年?通篇假大空的務虛,沒有丁點實際行動,哪怕來一個第二季度陸續完成也行。
另外給騎手上社保、對消費者和商家補貼是需要掏真金白銀的,這錢從哪裡來?大家要注意,別出現電商購物節那種,提價再補,用打工人的血汗錢來搏名聲
我是一個網際網路老兵,關注我,帶你看清網際網路商業背後的真相.
歡迎大家轉載,讓更多人看清資本的本質」
文章一經發表,便被網友們爭相轉載,迅速在彼岸微博、新浪微博、職言等平臺傳播開來,甚至許多網際網路媒體也紛紛跟進轉載。
然而,奇怪的是,當這篇文章出現在非彼岸系的媒體平臺,尤其是某浪微博時,很快就像滴落在平靜水面上的小石子,僅僅濺起幾圈漣漪,隨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種“捂嘴”行為,反而激起了網友的逆反心理。原本對某團有所改觀的網友一看這架勢,頓時心生疑惑:“呦呵,還捂嘴?”
他們仔細琢磨文章內容,越想越覺得不對勁,隨之而來的是一種被欺騙的羞惱,進而轉化為憤怒。
也是,這年頭,不是每個企業都叫彼岸。
無論是手遊還是微信,人們從未在彼岸身上看到“薅羊毛”的跡象。微信免費且無廣告,彼岸手遊即使不氪金也能有很好的體驗,還隔三差五發福利。與彼岸合作的企業及其子公司,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彼岸的特色風格。
明明知道彼岸整體是賺錢的,而且賺得不少——否則那些“撒幣”福利新聞從何而來?但偏偏給人一種“彼岸在虧錢運營”的感覺。
而其他企業呢?潛意識裡覺得它們一年賺得盆滿缽滿,結果年底財報一發,全是虧損。
這種反差,既違和又詭異。
隨著輿論的擴散和一些深度文章的曝光,網民逐漸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
“某團會改邪歸正,還是狗改不了吃屎?”
這個問題,悄然植入了大眾的心裡,成為一場關於資本、道德與信任的無聲拷問.
網際網路企業之間的競爭打法,常規套路無非那麼幾種:輿論戰、資金戰、技術戰、人才戰、法律戰。鬧到最後,往往演變成“萬朝歸宗”的關係戰。
因此,彼岸這次的《西瓜計劃》第三階段,在確保基礎套路不擴大化的前提下,由陳默把控方向,天機閣組成員查缺補漏,將集團媒體資源、技術資源等所具備的優勢轉化為強悍的戰鬥力,精準落地到餓了麼的業務中。
西瓜計劃第三階段第一彈:輿論壓制與認知植入
這一階段已經啟動,依託彼岸長期以來在人們心目中的良好口碑,成功讓網友從認知層面對比餓了麼和競爭對手的差異。
接下來,就是第二彈了,陳默繼續撥打著電話……
距離京城一千公里外的滬市,餓了麼總部。
桌面的手機終於響起,餓了麼ceo張旭豪一個激靈,迅速起身接聽。
電話那頭傳來一道低沉而威嚴的聲音,帶著不容抗拒的力量:“張旭豪,輪到你了。”
“收到!”儘管明知道大老闆看不到,張旭豪還是下意識地立正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