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上,能跟產品PK需求,比產品更像產品,感知行業動態,上一秒產品經理描述完需求,下一秒說不定腦海中已經有了技術實現的雛形,事半功倍。
所以在IT行業許多技術Leader轉型產品經理也屢見不鮮,甚至由於出身技術,能發現提前發現一些產品需求的不靠譜,從根源上預防了錯誤需求的產生。
當然有利也有弊,有可能被技術本身所侷限,過於理性,從而缺少純粹產品經理出身在產品設計時所需的那種天馬行空、信馬由韁的想象力。
部門內出現風險,我來消除;誰進度滯後,我來擦屁股;遇到頑固BUG,還是我來搞定!
如同一個陷陣殺敵的猛將,在團隊內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經過這段時間觀察,黃江吉就屬於這種。
而另一種,屬於輔助功能型Leader。
這種Leader,技術或許不如下面的某個資深開發、業務上或許不如產品經理,
在團隊中,能力不是最強的,但能發現團隊內每個人的優點,加以利用和放大。
但這樣的人具備出色整合能力,並捨得放權,就好比遊戲內的輔助和決策指揮,對自家核心Carry位施加各種增益性Buff,讓其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當然上兩種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領導,碰到能讓員工學到許多東西或得以快速發展。
而在職場上更多的可能是第三種,叫做週報搬運工&PPT大師。
這類人的特點就是,具備不粘鍋屬性,最擅長向上管理。
平日彙報都是把員工週報七拼八湊整合成自己的,郵件往上面一發,如果出現問題永遠是下面人的,功勞那都是自己領導有方。
階段性述職比如季度或年終,那就是時候展現真正的PPT技術了。
那他自己作為部門Leader,是什麼型別呢?
經過一番思考,陳默把自己定位為處於第一種和第二種的中間態,並向第二種去過渡的階段。
最完美應該是三者合一,團隊內每個成員能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和素質,同時他可以彌補團隊短板,在他指引方向、保駕護航下不斷開疆破土。
並承上啟下,透過團隊產出跟上面博弈,獲取足夠的利益和資源,形成良性閉環。
這才是陳默理想中成熟的技術團隊,這樣無論在小米還是其他廠,甚至創業都極具戰鬥力。
當然前提是能讓這些人看到利益,無論職業發展、金錢還是個人訴求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現在這些傢伙還遠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即便強如嚴謹,也存在明顯的短板。
所以需要打造這樣一個成熟的技術團隊,談何容易,任重而道遠。
這也是陳默下猛藥的根由,不過從他們的表情上看,效果拔擢。
畢竟自己犯錯自己扛,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可自己犯錯卻讓別人承擔,這揹負的負疚感可就大了,這是人性。
陳默從會議室出來後,看著三部這些人熱火朝天的工作狀態,很滿意。
然後他先是弄了一份崗位招聘的要求,然後去找小管讓她幫忙再招開發測試各兩名進來。
從前臺回來後,陳默就看到長的神似“新心靈社”尊者的林斌在自己工位上坐著。
顯然有事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