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每年出兵協助邊塞守軍戍守邊疆也就成為了慣例。
雖然也有藩鎮節度使和藩王極力抵抗,但是他們最終都會因為各種正當的理由被罷免或者下獄。
因此,最終這也就形成了慣例。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藩鎮的節度使和藩王們雖然在派兵的數量上有著硬性的規定,但是在兵卒的質量上還是能做些文章的。
不少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會在出徵之前用老弱病殘或者直接用百姓替換自己的精銳送往前線。
但是也也是有一個限度的,因為畢竟還有軍司馬在監視。
除此之外,不少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在送自己的軍隊前往邊塞的時間上也會做些手腳。
不少都是在接到詔令後拖延個一兩日才發兵,美其名曰準備需要準備時間,但是同樣的這也得把握一個度。
這乃是藩鎮節度使和藩王與朝廷之間的博弈,雙方都不能做的太過,一旦一方做的太過分就容易導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默契瞬間坍塌。
各地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都透過自己的渠道打聽了今年前來進犯的草原部族有十五萬之多,比之往年的十萬之要多處三分之一。
這就代表著今年的草原部族對大虞皇朝的進攻將會更加激烈,而結果也將會更加慘烈。
所以即使他們延遲幾天到達邊塞,很可能還是會面臨的就是草原部族的大軍。
大虞皇朝東南部滬國王府
行宮之內,滬王穆為正此時正在行宮中與自己的幕僚們商議此次草原部族進攻之事。
“此次草原部族出動十五萬人,延期一個多月才進攻,看來這一次北方戰事將會很吃緊啊!”
滬王穆為正坐在交椅之上面色嚴肅地說道。
作為藩王中勢力最大的幾人之一,雖然他飽受朝廷的猜忌,但是每年他還是會派遣自己的精銳前往邊塞協助戍邊。
這一次他除了派遣了自己所屬的藩王軍之外他還把依附於自己的另外一支軍隊也給派出去了。
這種依附於自己的軍隊被藩王們統稱為“乞兒軍”。
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個聽起來有些侮辱性的軍隊,是因為這些所謂的“乞兒軍”,乃是那位聖武帝想出來的另外一種制衡藩鎮和藩王的手段。
這些乞兒軍,大多數都是草原部族戰敗後投降或者被俘者組成的。
原本草原部族和大虞皇朝的戰爭都是草原部族的來劫掠大虞皇朝的物資和人口。
但是聖武帝卻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傢伙。
他一反以前被動防守的戰爭模式,改用了主動進攻,並且他還在草原上到處劫掠草原部族。
為此他不惜喊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這種很損皇帝顏面的話來。
所以,幾年的戰爭打下來,大虞皇朝也擄掠了不少草原部族過來。
後來對於如何安置這些草原部族,朝廷之中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文臣們認為,應該將他們全部打散送到大虞皇朝的不同地區,這樣經過幾代的教化之後他們就會變成地地道道的大虞人。
但是武將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將他們分散開來很難管理,一旦局勢有變,這些人將會是懸在大虞皇朝頭頂的劍,隨時會出現叛亂。
邊塞地區的夜狼營就是典型。
就在雙方爭執不休的時候,聖武帝卻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決定將這些被擄掠來的草原部族按照各自的部族分類,然後將他們送到各個藩鎮和藩王那裡去。
名義上讓他們依附於各家藩鎮和藩王,藩鎮與藩王們要負責給他們提供衣食住行。
而這些草原部族的軍隊每年可以抵充藩鎮和藩王們自己的軍隊前往邊塞協助邊塞軍戍邊。
這樣一來,大虞皇朝即解決了這些草原部族的去處問題,又有多了一些對抗草原部族的強大武力。
更加關鍵的是,這些寄人籬下的草原部族是需要替代藩鎮和藩王軍們上戰場的,因此他們對於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並沒有什麼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