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張良的話簡直有一些荒謬,那可是他們韓國的大軍了,只留下幾千人,別人要是偷襲的話,那他們又該被滅國了!
“就是,別忘了,韓國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不易出手,還是隔岸觀火的好。”
“我贊同,他們雙方實力差不多,等他們兩敗俱傷,我們在出兵也辦遲。”
“不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們不能義氣用事。”
“我們韓國想要在諸侯國中迅速崛起,就必須要學會取捨,這個年代可是人吃人,什麼盟友都是假的?”
“就是,楚國算什麼,他們不是一樣滅了景駒,所以有些東西我們記在心裡就行了,沒有必要表示。”
最後韓王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大家投票決定,最後選擇不出兵,張良有一些失望,這個韓王有些混。
兩天後,項梁再一次邀請,讓周圍的諸侯國來定陶見,也是就是想要他們一起攻擊秦軍,從四面八方開始,而他準備從中間開花。
“看到沒有,現在項梁已經命令大家了!”有人看著信,一臉諷刺地說。
現在不是邀請,而是讓他們來定陶匯合,就是讓他們給秦軍一個大包圍,算是一個裡應外合。
“大王,我們不應該支援,因為他們不管誰敗了,對我們都沒有影響,反而有好處。”
夾縫中生存,韓國需要時間,所以他們拖得越久,對他們來說就是好處,如果兩敗俱傷就是他們的機會。
“不錯,他楚國這久攻下不少城池,照這樣發展下去,就該是楚國一家獨大,到時候楚國就該轉過來對方我們了!”
誰在這個亂世沒有野心,一個個都像建功立業,楚國一旦太過於強大,他們這些諸侯國就無法束縛,到時候楚國反過來就給他們一擊。
秦國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最後秦國為了自己野心,什麼盟友都是假的,他們可不能讓楚國成為下一個秦國。
“老規矩,還是投票決定。”韓王看著大家各執一詞,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還是要投票,算是最明主的決定。
然後大家也照做了,最後結果就是不支援,還是靜觀其變,韓王沒有一點主見,這究竟是明主,還是無能的表現?
張良非常失望,曾經他為了韓國東奔西走,一直以來都想要光復韓國,沒有想到光復的韓國回事這樣的,堂堂一個王,竟然如此幼稚,沒有一點主見。
張良徹底失望了,他曾經非常希望韓國還可以恢復往日的光輝,現在他明白了,不可能了!
人終究要往前看,他卻沒有改變,想要功成名就,現在他才明白了,任何一個成功的人,他們都不是傻子。
可硬是想要讓一個傻子當王,他不僅活得累,還非常的膈應人,是他太看得起自己,就算功成名就又如何,要知道勾踐是怎麼做的?
可以同甘苦,共患難,就是不能共富貴,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反正這些人的心就是這樣的。
就拿秦國來說,商鞅也算是死得最冤枉的人,看來是他張良太想當了,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利益,完全沒有什麼道義可言。
他曾經答應過項梁,只要幫助他們復國,以後有什麼事單憑吩咐,可現在呢?
張良算是心灰意冷,看來這裡不適合他,他也沒有呆在這裡的必要,自尋煩惱,不如去外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