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476、新的邀請 (1 / 2)

美國的演出,並不像香江那樣,一開始就火爆異常,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透過口碑不斷髮酵,以及媒體和劇評家的正面評價。

這也並不是說江志強沒有起到作用——如果沒了他,單靠寧遠和他的公司,就算再加上華夏話劇院,以及柏林戲劇節的招牌,一開始也不會、更不可能達到滿座。

滿座已經表明有了不低的人氣。

當然,這跟火爆還掛不上邊,什麼時候一票難求才算,不過現在已經開始有這種趨勢了,每一場的票剛開售,售罄時間都比前一天要提前一些。

口碑的發酵,和觀看人次的不斷累積,也推高了熱度,再加上江志強透過媒體造勢,打廣告,也讓越來越多的美國戲劇愛好者知道了,並慕名而來。

宣傳和營銷的確好用,尤其是對於好作品來說,會助力芝麻開花節節高。

現在選擇太多,足夠讓人眼花繚亂挑花了眼,但好的運作,會讓它來到你面前。

就算是爛片,也不乏有一些作品在強大的營銷上變廢為寶。

這時候宣傳方式還停留在初始階段,但當有人發現,透過狂轟亂炸式的宣傳,和奪眼球的炒作、製造話題帶來高收益,就讓別人大開眼界。

有利可圖,自然趨之若鶩,慢慢的,越來越多人用這種方式,也形容拍戲就像撿錢——接下來的十多年正是如此,直到觀眾被喂多了翔,才產生了抗體。

而現在,江志強的營銷就顯示出他的頭腦,在香江就是找明星大腕刺激觀眾,而在美國,則是透過邀請一些知名劇作家、劇評家和導演站臺,召開作品研究會。

其實這還是國內已經用了很多年的方式,最早是在文學圈,但嫁接到美國後,卻異常好用。

不為別的,既然能讓這些專家開始研究了,立馬就會給人高大上的感覺。

就在這些操作中,讓《川省好人》的知名度迅速擴散,當形成規模後,不用江志強操作,那些看過的人,就會‘與有榮焉’的跟別人推薦。

這道理跟奢侈品的運作有點像,我買了、我帶上了這種‘大牌’,走路都帶風,你沒有?羨慕不?

奢侈品的確比一般商品好,但也沒有高到像價錢的差距那樣,就是因為走高階路線,價格上來了,物以稀為貴,能用的人自然覺得高人一等。

所以,江志強的第二步,就是提高價格。

這時候的百老匯,一般演出票價基本分為三等,2030美元,3050,以及5070,而江志強全都提高了10到30美元,最低一檔也在30,最高一檔就到了100美元。

一開始劇院方面還不願意,說這麼一漲肯定讓很多觀眾放棄,得不償失,江志強於是就給他們上了一節生動的飢餓營銷課,雖然這個理論現在還沒有完全成型。

結果自然讓這邊的人開了眼界,眼睜睜的看著在接下來的時間,名氣更大了不說,而且觀眾並沒有減少——

畢竟座位是有限的,依然每一場都是滿座,至於沒買到票的人是比以前多還是少了,他們不太清楚,但對收益並沒有影響,這就足夠了。

不僅如此,這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接下來的時間天天滿場,也讓劇院方面的人把心收回了肚子裡,同時,也給他們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

真香!

每一天的演出,劇組都能收到很多花,其中大半都是給寧遠的。

這麼多花,放起來佔地方,扔了又浪費,後來寧遠突然想起,為什麼不用在演出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