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瀟湘電影製片廠的廠長康健民,想把獲得全國優秀獎的《那山那人那狗》拍成電視劇,於是找到霍建起。
而霍建起看過後,認為更適合拍成電影,於是兩人商量後改拍電影。
編劇霍建起並沒有找別人,正是他的妻子蘇小衛,筆名思蕪。
經過幾個月的籌備,霍建起磨破了嘴皮子,才爭取到兩百萬資金,劇本也改編完成。
在演員選擇時,導演與製片方早就選好了滕汝駿演“父親”,兒子這個角色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演員。
在寧遠前世的時候,霍建起到華戲挑演員,相中了在打籃球的劉葉。
隨後,霍建起讓劉葉挑一個演員演侗族姑娘,劉葉就推薦了她班的章舞衣和袁荃,但這時候章舞衣正在張義謀的《我的父親母親》劇組,而袁荃正在跟邵兵拍攝電影《春天的狂想》。
最後,劉燁選了下一屆的學妹——陳好。
就這樣,《那山那人那狗》成了他倆的出女作。
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太合適,但只要有機會,他身邊的人總會是首選,除非不符合。
一說明星班,繞不開的就是華戲和京影的96班,其實就是抱團,有資源大家共享,你推薦我,我介紹你。
過了幾年一看,霍,你們班怎麼這麼多明星,搞壟斷啊?
雖說這會壓制後來人出頭,但也是人之常情,有機會為什麼不首先推薦同學?
學歷是普通人的敲門磚,也是明星的人脈圈。
科班出身的明星,在各種場合活動的時候往往會遇到與自己同校的明星,比如雷加音活動遇到胡哥親切喊師兄,熱巴在極限挑戰遇到雷佳音,也叫師兄。
到了胡哥,見了馬伊利也親熱的喊師姐。
黃勃新戲上映,看似跟他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姚塵,突然就在圍脖轉發宣傳,黃勃又是一句“多謝師姐”,原來兩人分別是京影99級和02級。
“師哥師姐”這麼一來二去,喊著喊著就熟了,在娛樂圈就多了一個事業上的朋友。
當然,不光娛樂圈,所有行業都是這樣,同學就是最大的人脈。
京影的明星光環最重,加上靠近京圈,資源不錯,但表演系基本功最差。
華戲的基本功很好,而且最受主流圈青睞,但那種字正腔圓的表達方式也限制他們的發展。
東海戲劇學院的表達方式更生活化,很適合滬圈生活劇,而且喜歡長得好看的男演員。
各有長短,所以也各在各的一畝三分地玩,真到了好資源一起競爭的時候,京影和東戲在華戲面前,只有被吊打的份。
看看多少京影大導選擇華戲的學生,就可以知道京影的學生受到了多少傷害。
這次,霍建起又選擇了華戲,而且還是華戲的老師藤汝俊來擔任主演。
寧遠從秦莉那兒離開後,又回到話劇院的宿舍,把劇本重新看了兩遍,同時對照腦海裡的電影,慢慢揣摩。
前世的劉葉儘管演得很好,但在一些細節的刻畫上有的用力過猛,有的則稍欠火候,所以他只是拿到了一個金雉獎最佳配角的提名,並沒有獲獎。
現在寧遠的目標並不是試鏡成功獲得角色,而是曾經與劉葉失之交臂的獎項。
有這樣一個好劇本,和這樣好的團隊,如果還抱著自己過去的的經驗不認真對待,寧遠自己都覺得暴殄天物。
所以,必須全力以赴。
把自己關在宿舍兩天後,寧遠才撥出了霍建起的電話:“霍導,不知道您現在方便嗎,我準備好了。”
霍建起笑了起來:“這幾天你都沒聯絡我,我還以為你放棄了呢。”
“沒有,我只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您看。”寧遠笑道。
霍建起心裡有些驚訝,寧遠這個年紀的演員,他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認真的,不過這只是寧遠的一面之詞,具體怎麼樣還得看過才知道。
所以霍建起沒有多說什麼,道:“那行,我現在正好跟瀟湘電影廠的康廠長在一起討論,編劇也在,你直接來我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