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天坑裡傳出來的歌聲,在上面周令時耳朵的裡縹縹緲緲、悅耳動聽。
可在如今天坑底下的賀永昌耳朵裡,那就是黃鐘大呂、攝人心魄!
他知道事情不對頭,可注意力卻集中不起來。
這地洞裡陡然傳出的歌聲,擁有巨大的聲壓和動人的曲調,想裝作沒聽到,那根本做不到。
而這種歌聲只要一聽進去,整個人都就會不自覺地被吸引,別的什麼都不想幹,就想聽對面唱下一句。
要是擱在戲園子聽戲或者茶館裡聽曲藝,賀永昌這個狀態那是正常的,可如今這場合不對。
這是在狩獵呢!
賀永昌猛然一咬舌尖,一股子劇痛鑽心而來,整個人一下子清醒了。
他啐了一口嘴裡含著的鮮血,伸手入懷,將之前採集的苦草拿出來,放進嘴裡慢慢地咀嚼著。
這時候用苦草,一是這東西能止血,,二也是利用這種劇烈的苦味穩住自己的心神。
賀永昌的見識遠非周令時可比,作為一個成名比林朔還早的獵人,論狩獵經驗,他也就是在獵物質量上不如林朔,在絕對數量上還要多出一些。
前面是什麼東西,他已經心裡有數了。
鹿蜀。
無論是獵門內部的《九州異物載》,還是世間流傳的《山海經》,對這種東西都有記載:
“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杻陽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白頭,通身是老虎的斑紋,尾巴是紅色的,鳴叫起來像是有人在唱歌。它名字叫做鹿蜀。將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可以使子孫昌盛。
這份記載,是比較詳盡的。
有產地,有形狀顏色,有鳴叫特點,甚至還有滅絕原因。
“其音如謠”,就是現在賀永昌聽到的歌聲。
鹿蜀鳴叫的曲調,其實就是目前很多山歌曲調的來源。
華夏先民在山裡聽到這種鳴叫,覺得好聽,於是就學過來了,一輩輩流傳下來。
既然知道了這是什麼東西,賀永昌心裡也就不慌了。
因為獵門故老相傳,“鹿蜀”這東西跟“駁獸”差不多,雖然本身戰力很強大,對人的攻擊欲並不高。
這東西早在華夏文明萌芽時期,就滅絕了,原因不是跟人類衝突有多厲害,而是當時人類認知世界手段有限,巫術橫行。
而當時巫術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利用自我暗示蒙人的玩意兒。
按目前的心理學的說法,就是當時生存壓力過大,導致的群體性癔症。
當時有位大巫就認為,“鹿蜀”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可以使子孫昌盛。
這個說法口口相傳,獵門中人那時候的見識也就那麼回事兒,家族子孫昌盛那是天大的事情,於是紛紛出手。
這就直接導致了“鹿蜀”在華夏大地上的消失。
而那時候熱衷於捕獵“鹿蜀”的獵門家族,後來非但沒有子孫昌盛,還由於“鹿蜀”太厲害,狩獵傷亡大,好幾個家族從此絕戶。
《九州異物載上》的每一條記載,是獵門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同時,還因為這些記載年代跨度很大,本身就昭示著人類對整個世界逐漸認知的過程。
學費,總是要繳的,代價不一而足。
“鹿蜀”這條記載的代價,稍微沉重了一些。
所以當年賀永昌的父親賀彪,在教導兒子的時候,在這條記載上多說了幾句,賀永昌至今歷歷在目。
根據賀永昌的狩獵經驗,如今神農天坑底下的這頭“鹿蜀”引吭高歌,這並不是在表演自己歌藝如何,而是在警告。
警告來人,不要再靠近了,否則就要領教領教自己的厲害了。
於是賀永昌身形就站住了。
既然是“鹿蜀”,那這一架就可打可不打,賀永昌想等等後面狩獵隊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