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文章作者署名,嚯,水上幸江,老朋友了。
此人接二連三地在報紙上抨擊藤原圭,次次主題明確,就是「司馬圭太並不是天才,寫不出好的推理作品」。
之前《白夜行》風頭正盛的時候,他就開始唱衰。但是當時《白夜行》的市場反應極好,讀者當他是個笑話,藤原圭本人也沒有理會。
或許是新手光環加持,當時《白夜行》是這個近三年最傑出的推理是讀者間公認的論調。報紙編輯不太敢挑戰民意,怕讀者流失,於是強迫他刪除了文章裡一些激烈的言論。
然而現在,《白夜行》的光芒漸漸消退了,司馬圭太的新作品似乎不太被讀者認可。於是水上幸江也漸漸放飛自我了。
甚至「討厭司馬圭太」都快成了水上幸江的一個標籤了,導致他的專欄稿費也上漲了。都快超過他自己的稿費了。
名人批評其實有著巨大的市場,這點從B站娛樂區就能看出來,流量最大的永遠都是那種變著花兒去嘲諷羞辱明星導演的,你罵得越刁鑽,越有新意,喜歡看的人就越多。
雖然現在網路還未普及,但是評論家們損人的功夫也在一張張報紙版面中練得臻至化境了。
藤原圭看了一會兒這些書評,這時,水原結衣走了進來,看到藤原圭手裡的報紙,沉默了一下,問道:「藤原,回頭我找人和這位作者交涉一下好了。」
塞點錢,讓他嘴下留情,別再說些有的沒的了。這年頭,讀報的人多,甚至超越電視觀眾,萬一看過這些文章後不想看他們的劇了怎麼辦?
「不要理會。」藤原圭道。
「可是……」
「他們發表什麼是他們的自由,堵了他一個人的嘴,還會有更多的人的嘴要堵,預算寶貴,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藤原圭說道。
其實藤原圭也不是啥犟種,如果花錢公關對劇有好處的話,藤原圭並不介意這麼做。而且也不缺被罵後唾面自乾的本事,只是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文章主要矛頭是在針對藤原圭個人的,對《古畑任三郎》這部劇影響不會太大。
而且也算變相打了廣告了。
「這……真的沒關係嗎?」
藤原圭抬頭笑著對水原結衣道:「真的沒有關係,水原,聽說過睡眠者效應嗎?」
水原結衣眨了眨她的長睫毛大眼睛,搖了搖頭。
「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由於時間間隔人們容易忘記訊息來源,只保留了對內容的模湖記憶。」
「二戰的時候,美國陸軍為了激勵士氣,會在軍營上映各種勵志電影,讓戰士們勇勐作戰,但是卻招致了士兵們的反感,認為上層的做法是在鼓勵他們送死,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情緒。然而不久後,士兵們卻接受了電影裡傳播的觀念,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認同感達到了頂峰。」
這種心理現象被應用到了廣告學,所以各種電視節目播放到精彩的地方會突然插播廣告,難道廣告商不怕觀眾會對他們的產品產生反感嗎?還真的不怕,這種反感只是一時的,要不了多久就會忘得精光,只記得他們產品的名字。
腦白金就是把這種心理現象應用到了極致的成功典範。
「所以說這些人願意罵就罵吧,反而會讓更多人知道這部劇,到時候讀者們會忘記惡評,只記得這世上有一個名叫古畑任三郎的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