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孤獨的美食家》首集收視率報告新鮮出爐。
藤原圭和水原結衣拿著收視率報告看了起來:分時平均收視4.7%,分時最高收視率8.9%。
不高也不低的收視成績,畢竟是深夜時段,這個數字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想當初同為深夜節目的《人類觀察學》首播當日只有二點幾的平均收視。不過兩檔節目在播放之處取得的資源和時段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工作日的十二點時段,一個是週末檔的十一點時段;一個只獲得了三十秒的插播廣告,而另一個則獲得了多條宣傳廣告。
所以就首集而言,《孤獨的美食家》是不如《人類觀察學》的。
當然,主創組倒是也沒有因為沒能超越前作而感到氣餒失落,雖然比不上《人類觀察學》,但這部綜藝也算是現象級綜藝了,只要後續不出大問題,是有機會能成為綜藝界的常青樹的,比它成績略低也沒什麼可丟人的。
拍攝任務依然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這個結果也離藤原圭預想的成績大差不差,藤原圭坐在辦公室中,將門窗關上,開始默默地思考著。
《孤獨的美食家》在平行世界的首播時間是2012年,記得第一部的收視率是百分之一點幾。
可不要小看這百分之一點幾的收視率,原版的《孤獨的美食家》也是一部深夜劇,2012年,網路時代已經來臨,電視節目已經被各種網路產品打得半死不活了,一點幾收視的深夜節目已經算是很高的了。
更別說,到了後面幾季,隨著時間推移,電視業愈發衰微,這檔節目的收視率反而不減反增,穩定在了3%到5%之間。
一部劇在收視率報告出來之前,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斷言它的結果,哪怕是最資深的電視人也不例外。
所以在平行世界,《孤獨的美食家》第一季在取得不錯的成績後,才被電視臺發現價值,從而不斷投入資源,不斷續拍,收視率也翻了一到兩倍。
那如果從一開始就知道這部劇會大火,就開始傾注資源的話,說不定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製作電視節目和大部分商業活動而言本質相同,就是一場賭博。
而藤原圭則是一個早就知道結果的賭徒。
《孤獨的美食家》的第二集很快也放送了,比較喜人的是,這一集的收視率有一個小幅增長,但是幅度不大。
水原結衣安排高木信聰去參加了《人類觀察學》,這期《人類觀察學》將在第三集正式播放前播出,同時也向臺裡申請更多的宣傳資源。
藤原圭去找了川口信,春秋社旗下有一本生活類雜誌,銷量也相當高,該雜誌女性讀者居多。雜誌刊登的主要內容大部分是料理技巧,情感故事,明星八卦以及美食和景點分享。
藤原圭希望雜誌上能刊登一頁和《孤獨的美食家》有關的內容,川口信直接答應了,並且把《孤獨的美食家》這起內容當做正式內容來刊登在美食版塊,而不是廣告。
主要內容就是一名美食偵探,在看了第一集的《孤獨的美食家》後特意去實地探訪了一番,發現果然很好吃,並推薦大家也去吃。
《孤獨的美食家》劇組也正式前往那家煎餃店進行拍攝,在拍攝結束後,工作人員也一人點了一份煎餃定食,發出了一致的好評。只可惜這家店不在港區,不然就可以經常過來吃了。
老闆娘依然戴著那個煎餃頭套,十分開心地向眾人道謝,笑得像個孩子。
做完飯的老闆則有些害羞地倚在廚房門口,看著攝製組工作人員吃得滿嘴流油,讚不絕口。
女人看著攝像機,有些好奇,這時攝影師也忽然把鏡頭對準了她。
她有些害羞,這時小林修造在旁邊笑道:「太太,你自由發揮,隨便說些什麼吧。」
女人一番猶豫後,忽然衝著鏡頭鞠了一躬:「如果覺得我們的料理味道還不錯的話,請多多光顧小店!」
眾人拍攝完畢後,便齊齊撤離了小吃店。
不一會兒,小店也關門了。老闆娘拿著賬本算了起來,開店已經將近一個多月了,每天客人都少得可憐,像今天這樣一堆人跑來吃飯的情形非常少見。
拿著計算器一番盤算後,發現店裡這段時間嚴重地入不敷出,雖然店裡沒請僱員,但是房租、水電、食材,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老闆娘心裡彷彿被針刺了一下,鼻子有些發酸,但是一抬眼看到丈夫走了過來,卻又勉強露出笑容。
「怎麼樣?」丈夫有些不安地道:「財務狀況是不是很糟糕,我們這個店還能再經營下去嗎?」
為了開這個店,已經把家裡的存款花了大半,如果店內再出現嚴重虧損……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難道要去丈母孃家借住一段時間嗎?這實在太難堪了,還不知道鄰居會怎麼評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