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送走了薛仁越,便也不再多做拖沓,直接召集來了武威郡的文職官員,要求他們隨時準備好遷徙東面和北面的民眾在未來可能的交戰中及時的撤離,撤往武威郡內部躲避戰亂。
應李文的要求,這些文職官員回到各自的地方之後,便是都將當地駐軍的軍營內部略作整飾和擴建,同時又開始採購糧食入倉,以便將來安置前來避難的災民。不同於其他地方官場的貪汙成風,此時西域內部的官場卻是還算得上是清明。無論是在政工學校中的學習期間,還是身為某地官員的任期之內,這些文官都意識到了自己手中權力的來源就是自己治下的那些百姓們。不過,千百年間官場上潛移默化的貪汙之風,並沒有那般容易的就直接土崩瓦解掉,所以為了儘快穩定內部,踏出向外擴張的腳步,李文淵選擇了最強硬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
他沒有選擇對官僚制度進行改革,而是直接選擇推翻舊有的官僚制度,隨後自己著手重新建立起來一套新的制度。在這套新制度的制約下,貪汙行賄變的風險極高,再加上在夜梟的配合下,狠狠地抓了幾個典型,殺雞敬猴一般的鎮住了那些還妄圖在新官場裡貪汙受賄的人。此時終於算是在短時間之內止住了官場上腐敗的苗頭,雖然說這種不算是長久之計,但是等到民智開啟之後民間自發的組成對官員的監督的那個時候,這種由下至上的檢察制度將要比夜梟的工作效率更為的高。
按理說每次戰爭都是一眾官員發國難財的機會,但是在李文淵這裡卻鮮少有官員趁著打仗期間去侵吞公共財產的情況。只因為先前在面對李軌的戰爭的時候,所有妄圖伸手去侵吞軍糧軍餉的官員都被李文淵扣上了叛國以及敵國潛入己方的內奸的帽子或者罰或者殺的處置了一批官員。
安排好了自己部下文官的工作,李文又來到了武威郡內的鷹揚府中會見了留住在武威郡內的武將們。鷹揚府中的武將都是從軍校中畢業屬於儲備軍官行列的軍事主管,只因為李文淵推行的軍隊職業化使傳統的半民兵性質的軍隊不復存在了,此時的西域軍中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都要經過相應的培訓與訓練之後,才可以正式的成為一名軍人參與作戰的軍事行動。
所以在西域各郡原本的鷹揚府,便是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要知道鷹揚府府原本便是服務於軍隊的一個部門,在現在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之後,李文淵也毫不客氣的,將鷹揚府賦予了新的職能。現在每一個從軍校中畢業的儲備軍官們都會被隨機抽籤分配到不同的郡府。在鷹揚府內的他們平日裡除了等待著軍隊擴編的時候響應號召,直接進入軍隊擔任軍事主官之外,便是要在平日閒暇的時候協助當地的軍事部門進行對當地的民團的訓練。
現在武威郡周邊的形勢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境地之中,要知道除了背靠西域的一面以及東南方向面向薛舉的一面之外,餘下地方所有接壤的勢力都對武威郡這塊肥肉虎視眈眈。所以李文這個跟隨了李文淵許久的家臣在此時便也是一邊派出快馬將武威郡的情形報告給遠在敦煌郡的李文淵,另一邊則是直接調任鷹揚府內的軍事主官們就地將境內所有的民團紛紛組織了起來,湊在一起合編成一支軍隊用以抵禦在東面已經開始進行集結軍隊的梁師都部。
所以這次李文來到鷹揚府找這些留守的儲備軍官們便是做了這種打算,希望這些儲備軍官整合些武威郡內的民兵性質的民團們和編成一支沒有番號的臨時軍隊。當然為了區分這支臨時的民兵軍隊與留守的第七軍團,李文暫且的將這支臨時的民兵部隊稱呼為武威保安軍。
在鷹揚府中困得久了的這些儲備軍官們,在聽說可能有仗要打的時候便是興致高昂的紛紛表示願意協助李文組建這個武威保安軍。只是因為民兵的性質比較傾向於在這些民兵故土的地方清剿土匪或者彈壓地方上的一些流寇之類的工作,並不擔任什麼十分重要的戰鬥任務。所以民兵組織的軍官一般來說最多隻安排到營長一層,至於營長再往下的火長,則是由那些最底層計程車兵們推舉出來的。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武威郡面臨的是來自於外部勢力的進攻。所以為了儘可能的拖延時間知道正規西域軍趕到戰場,李文需要將這支保安軍的戰鬥力儘可能的拔高一些,所以在這一次的整編之中直接按照正規軍的編制將經受過系統培訓的軍官安排到了火長一層。
此時遠在敦煌郡的李文淵也是收到了李文送來的加急信件,得知了東面的梁師都部最近的軍隊有些異常的情況出現,隨後在與秋娘的夜梟進行情報的交叉核對的時候,最終確認了梁師都確實受到了東突厥人的指使,此時正在集結手下的軍隊準備配合東突厥人一同對李文淵的武威郡進行一次襲擊行動。按照他們的計劃,如果這一次突襲得手的話,那麼武威郡則是要歸到梁師都的統治之下,自張掖郡向西所有的州城府縣一律都交由突厥人攻略和統治。
在確認了這條情報的真實性之後,李文淵的冷汗便也是冒了出來。他這回西征完全是趁著東突厥人內部不穩,以及高句麗人和室韋部對東突厥的虎視眈眈之下,東突厥人無力南顧的機會進行的一次頗為冒險的軍事行動。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東突厥人很快的平穩了來自內部的騷亂,同時又以雷霆的手段擊潰了室韋部,震懾住了高句麗部,所以此時的東突厥攜帶著自雁門郡下的慘敗之後對外戰爭接連勝利的機會,準備聯合中原內部的親突厥勢力對自己下手,找自己復仇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