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十幾天的急行軍以後,李文淵的軍隊終於是來到了婁煩郡內。婁煩郡守出城迎接,見到李文淵如同是見到了親人一般的說道:“將軍,你們終於來了。陛下被困在雁門郡已有半月之久了,我在雁門郡的同僚告訴我說雁門郡內的糧食僅能維持不足月餘,算算日子此時應該已經是快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還望將軍立刻出兵去勤王救駕呀。”
“雁門郡現在已經被突厥人圍得水洩不通,你的這位同僚又是如何將這個訊息告知給你的呢?”李文淵聽了以後,皺眉問道。
“是這樣的,將軍。突厥人圍城之時,我的這位同僚奉命到我婁煩郡來處理一些公事。因此躲過一劫,只因他在雁門郡裡擔任做主簿的工作,所以對雁門郡內的一些糧食之類的儲備十分的清楚。”婁煩郡守見李文淵懷疑自己,便連忙解釋道。
“哦,原來如此。只因此時處於與突厥人的戰爭期間,我身為一軍的統帥必須要敬小慎微,任何的麻痺大意都可能導致我率領的這支軍隊的全軍覆沒。因此言語之間多有得罪,還望郡守大人莫要掛懷呀。”
“將軍,這說的是哪裡話。將軍您守衛邊疆才讓我等可以在這裡出任官爵為一方百姓某些福祉,對於將軍的要求我等自然是要通力合作的,哪裡談得上得罪呢?咱們都是同僚嘛,都是為了保大隋的江山永固,儘自己的一份力罷了。”
“郡守大人能有這種想法,那當真是再好不過的。不過當前戰事要緊,我便不在此與郡守大人多客套了,除去雁門郡的糧草囤積不足之外,郡守大人可還有別的情報呢?如果有的話,還希望不要有所隱瞞,一併告知與我,也好讓我早些將雁門郡之圍解除,恭迎陛下還朝。”
“將軍恕我辦事不利,此時除去我那位同僚給我帶來的訊息之外,我確實是沒有別的情報了,不瞞將軍說,我樓煩郡的郡兵此時不足五千,面對突厥人大兵壓境自保尚且不足,哪裡還有能力去刺探對面突厥人的情報呢?”
李文淵也知道楊廣對於自己手下軍隊的配置一向是將精銳的軍隊都部署在了邊疆,用來防範突厥人,用來震懾高句麗人。反而在內地部署的軍隊都是一些幾乎沒有戰鬥力的部隊,也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的將身上有著關隴貴族烙印的軍隊儘可能的遠離自己的京師,讓他們慢慢的消磨在與周邊那些遊牧部落的戰爭之中。
這種頭重腳輕的佈置誠然讓關隴貴族對於王權的威脅降到了最低,但是也使得楊廣對於地方叛軍的剿匪工作不順利。就像是這段時間山東各郡的起義軍此起彼伏,而在那裡負責剿匪的官軍,卻只有張須陀一部的幾萬人而已。
在送走了婁煩郡守以後,李文淵回到了自己在郡城外的軍營。這次為了馳援雁門郡,李文淵損失可是著實不小。在兀得魯近乎魔鬼一般的訓練之下,第四軍團的騎手們的騎術可以比得上最精銳的突厥人。此行為了保證急行軍的速度,李文淵為每名士兵配了三匹馬,但在這兩千多里地的急行軍上死去以及掉隊的馬匹接近三分之一。
要知道這些馬不是那些在民間隨便拉來就匆匆上陣的民馬,這些馬都是在山丹軍馬場裡經過精心飼養得出來的上等軍馬。在李文淵的大手筆的投資之下,又糅合進一些來自於後世的經驗總結,在改進了育馬的方式之後,每匹山丹馬都可以說是價值千金。現在還未接敵便已經損失了接近三分之一,這也是著實的讓李文淵肉痛不已。不過想到自己可以得一個勤王救駕的功勞,可以為自己在政治層面上爭取更多的利益,李文淵也就只能咬著牙接受了。
畢竟軍馬沒了可以再重新培育,但是這勤王救駕的功勞可是千載難逢。自古以來,國人就講究一個師出有名。就連李淵起兵的時候都要遙尊遠在萬里之外的楊廣為太上皇,立楊廣的子嗣為皇帝,直到統一了整個中原之後才正式廢黜了那個偽皇帝,自己登上大寶。而且李文淵作為穿越過來的人,飽經了後事美國人那一套民主特色宣戰藉口的資訊轟炸,對於名分看得更重。這回若不是要藉助這個機會來增加自己的政治底蘊的話,那自己與那些因為吃不飽飯揭竿而起的農民義軍們就沒什麼區別了。
但是話說回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成功的打退突厥人的圍困,將楊廣從雁門郡中營救出來的基礎上才能成立。一旦事情發生偏差,楊廣沒有按照歷史上一樣被從雁門郡救出的話,那到時候李文淵才真的叫做賠了個血本無歸。要知道那可是一萬多匹的軍馬,不是一萬多頭牛羊啊。
李文淵一向在打仗的時候最為依仗的夜梟和軍梟們這回都只能將資訊探索到雁門郡內部的一段縱深之內,超過了這個距離再往深處的話便是無力探尋了。面對這個情況,李文淵也是極為的頭疼。心道如果是張君泰在這裡的話,一定能給自己一個近乎完美的辦法。但此時,張君泰留守西域,防備西突厥的進攻。自己現在身邊就只有著第四軍團,軍團長兀得魯雖說作戰勇猛,但是兀得魯只適合做一名武將,不適合做一名智將。
這個時候第四軍團的參謀部,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稱可以根據情報部門提供的情報粗略的分析出突厥人的大致兵力分佈,然後根據這份猜測出來的敵軍兵力分佈圖做一次冒險性的攻擊。這次冒險性的攻擊代號叫做尖刀,正如同這個代號的含義一樣,這整個攻擊的核心思想就是將李文淵現在所帶來的第四軍團當做一把尖刀,直接撕破突厥人在雁門郡周邊的防線,狠狠地插向雁門郡城下東突厥可汗的大本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