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看盡了異國風聞,終於是在拍賣開始前到達了興利拍賣行。看這個名字是漢人開的無疑,但是這種拍賣的方式卻是此時從西方傳過來的。
李文淵向著看門的人出示了自己的腰牌,走進了拍賣行,這是一個穿著略顯華麗的人走過來說道:“幾位兄臺是要做散座還是雅間?”
李文淵說道:“我等是第一次來,還請告知我等何為散座,何為雅間呢?”
那個人聽後笑了笑指著一旁的木椅說道:“您看,這臺子下一個挨著一個的木椅便是散座,隨便坐的。”隨後又指著樓上的幾個敞開視窗的房間說道:“那裡便是雅間,拍賣期間又茶水果點供應,還專門有人替您喊價。”
李文淵聽後笑了笑:“如此好的一間雅間,價錢幾何呢?”
那人笑著說:“您幾位第一次來,也不多收您的,您就給五十兩便可。”
五十兩直接放在了那人手上,李文淵說道:“頭前帶路。”
若是放在以前,自己哪有這麼花錢的手筆,但是在永登縣查沒了縣令的貪汙所得,李文淵一夜暴富。雖說都是民脂民膏,但是誰會給自己貪汙來的錢做賬?這些錢也無法還回去,李文淵便也不再多想,自己悉數收入囊中,心裡念著打不了以後透過別的方式補給那些百姓就是了。
那人收了銀子,便引著李文淵來到了地乙間,又遞上了個號牌。這個號牌上刻著七字,凹刻之中填充金粉,在燭光下熠熠生輝。
那個人說道:“這個是上賓牌,持此牌可只付九成拍賣價格,若是寄售則是可免五成的抽成。”
李文淵把玩著手中的牌子,心中暗讚一聲好東西啊,這塊木牌不知用的是什麼木料,雖說在沙漠之中,卻是入手冰涼,極為舒適。口中不禁問道:“這塊號牌為何會給我等呢?”
那人說道:“來此雅間的上賓都可以領此一塊號牌。”
李文淵點了點頭,便在屋中坐了下來,閉目養神緩解一下趕路的疲憊。不多時外面的太陽徹底落山,下人送來一個炭火盆,李文淵知曉沙漠中夜間溫度很低,暗道這裡的人做事好生的體貼。
這時樓下的臺子上燈火通明,原本嘈雜的散座也是安靜了下來,一個美婦人款款走上了臺子,對眾人說道:“各位大人,咱們今夜的拍賣就要開始了。有的大人是第一次來,我給各位再說一次,我們的拍賣物都是有人寄售,並不能確保是不是真的好東西,全看各位大人的眼力和魄力了。”
美婦人這一口一個的大人叫的諸多商賈們十分的受用,畢竟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十分的地下,穿衣也只能穿最不顯眼的黑衣,那裡有人稱自己做大人呢?當下是都有些飄飄然,有幾個定力差的乾脆直接開口說道:“文娘,拍得次品皆是我等眼力不濟,不會埋怨貴行就是了,快些開始吧。”
被稱作文孃的美婦人款款一笑,說道:“既然各位大人心焦,我便不再打擾各位的雅緻了,咱們直接開始今天第一個拍品,女國高山的雪蓮。”
這時候幾個人抬著一個大箱子走了上來,隨後開啟上面的鎖頭。箱子蓋一開,一股白氣就衝了出來,待得白氣散盡再一看,裡面盡數是冰塊,冰塊之上託舉著一個木匣子。文娘伸出玉手輕輕的將木匣子放在手中,撥開插栓,開啟了盒蓋。
頓時所有的眼神都集中在了盒中事物上,李文淵也不自覺的將目光投到了木匣中。匣中是一株清豔的植物,翠綠色的葉子上還掛著水珠,託舉著一團潔白的花瓣,花瓣中包裹著絳紫色的花蕊,在燭光的襯托下清麗異常。
只給看了一下,文娘便將匣子合了上,放回了箱中。對著周圍人說道:“諸位,雪蓮可是好東西啊,強筋壯陽、通經活血、暖經祛瘀、散寒除溼。特別適合常常向北前往突厥,向南前往嶺南經商的大人們。”
文娘看了看四周,突然用一種及其嫵媚的聲音說:“更何況,此物性大火,可治縱慾過度帶來的體虛,和先天不足無法盡興人事的。”說到這裡,文娘停了下來,似乎是說的時間久了,有些口乾,伸出小舌頭在嘴唇上舔了一下,直挑逗的臺下一眾人等口乾舌燥,方才說道:“各位大人,起拍價,五百兩。”
場面頓時就沸騰了起來,一眾人在文娘烘托出的氣氛中早就已經失去了理智,託著雪蓮的價格向上攀去,最終是以四千兩成交了去。
李文淵看的心中好笑,正要扭頭跟張君泰吐槽吐槽,卻發現張君泰也是眼睛發直的看著樓下文孃的身影。李文淵伸手推了推張君泰說道:“看了什麼看,看了也不是你的。這種女人娶回家也不清淨。”
張君泰被李文淵一推,也是回過神來,心知剛才失禮了,便漲紅了臉低頭不語。李文淵說:“這文娘倒是也有些手段,輕輕幾句話,便是能讓那些鬼精鬼精的商人們失去理智,這拍賣行還真的是撿到寶了。”
文娘將雪蓮拍出去以後,自是有專人去找買主聯絡。文娘則是在臺上說道:“適才奴家所拍的雪蓮,似乎是不符合樓上諸位大人的口味嘛,別急,奴家這就再拿一物來。”說罷,文娘對著身後拍了拍手,又來了一人,雙手捧著一個木匣,遞給了她。
文娘還是輕輕地撥開木匣,裡面是錦帛包裹著一物。秋娘又小心翼翼的將錦帛攤開,露出了裡面的一物,引得臺下眾人皆是倒吸了一口涼氣。那錦帛裡包裹著的卻是一塊寶玉。
隋時沿用前朝曆法,民間不得藏玉,也不得買賣玉石。所以縱使那些商賈們家資鉅萬金,也不得玉石傳家。但是不得買賣,卻是並不是不懂得玉石,所以這塊玉石一出,眾人都是驚詫不已。李文淵卻是有了些想法,聽到文娘報價前兩,便叫來了旁邊的侍從說道:“加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