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日不落盛唐> 第七章 民心思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章 民心思變 (1 / 2)

時間倒回到大業七年,楊廣的御駕已經從京師出發,途徑東都洛陽,轉道大運河北上到達涿郡。途中收到御史臺傳回來的急報,原定從齊郡鄒平縣出發前往遼東做民夫服徭役的的人沒有及時抵達,而是在一個名為王薄的人的煽動下聚眾造反了。得知此事的李文淵也向薛舉請假,說要回山東訪友,便離了金城,趕奔山東。

大業七年十二月,比往年要冷的許多,齊郡早早地就飄起了雪,如果是平常的年份,王薄肯定會賦詩一首,在讚歎一句瑞雪兆豐年。不過今時不同往日,他看著厚厚的積雪卻無心感慨。他們這回作為第三批被徵發遼東的的民夫就要頂著寒冬的凜冽北風,帶著勉強果腹的乾糧押運著軍糧上路了。聽前幾批逃回來的同鄉說遼東的雪早就下到及腰了,十人押運一輛糧車,能有三個人到達便是極為命大了,一路上死去的民夫都是直接丟棄在路旁的溝渠裡,綿延數百里沒有盡頭。

王薄在要出發的前幾天,找到了同要服徭役的孟讓。孟讓也是齊郡人士,家中父兄頗懂武藝,使得孟讓對兵法拳腳也是略知一二。

“孟大哥,你我二人這就要啟程赴遼東,此去路途險峻,生還者僅十之二三,難道說你我二人就當真要死在遼東不成?”王薄捶胸頓足的說。

“王薄,我是個粗人,你就不要說那些知乎者的酸字煩我,你有話就直說。”孟讓看了一眼王薄,一邊說著一邊收拾去遼東的東西。

“孟大哥,依我看咱去遼東也逃不脫個死,揭竿而起最不濟也是個死,何必要為那皇帝老兒賣命客死他鄉呢?”王薄低聲的對孟讓說。

“可只憑你我二人如何與官府為敵啊。”孟讓撓了撓頭問王薄。

“此事不需孟大哥煩心,都交由小弟我來就是了。”王薄胸有成竹道。

第二天王薄趁著督運糧草的官員沒來,把大部分同行的民夫召集到一起,自己爬上了一輛糧車,對著下面聚集著的民夫說道:

“諸位鄉親父老!咱們都是苦命的人啊,被強徵來替那昏庸無道的狗皇帝賣命!我聽聞逃回來的鄉親們說過,遼東遍地的屍體中十有六七都是我們苦命的民夫!我們餓著肚子替狗皇帝運送軍糧,卻連回家的口糧都不夠!我那個同鄉是偷了一小袋軍糧才逃回來的!可惜還是沒躲過官吏的搜捕,今年秋天時候問了個滿門抄斬,連個不會說話的娃娃都沒留下啊!”

這時候有一人說道:“這位兄弟你是說的鄒平縣的老劉吧,問斬時我也在場,真是慘啊那一家老小。”

王薄心裡一驚,這事前半段完全是自己聽說的,後半段完全是自己瞎編的,怎麼能跟人對的上呢?連忙循著聲音望去,只見一人對自己點了點頭,隨後擠到了人群的另一邊,王薄便知道了這人是要幫自己成大事啊。有什麼企圖暫且不說,目前自己要做的就是配合好那個人,把這出大戲唱下去。

“這位兄弟說的對,就是哪位劉大哥。父老鄉親們,我夜觀天象,紫薇星有離宮之相,那老兒皇帝之位已經不保了!我等何不起事,號召天下英豪共擊之!你等隨我起事,且不說有那從龍之功,將來開國論功封賞都少不了王侯之位!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殺酷吏,分錢糧!齊魯興,知世郎!”先前那個人帶頭喊道。

一應,百應,千應,萬應!民夫們喊著口號衝破了郡衙門,殺了齊郡郡守,郡裡的兵丁又抽調去了遼東,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殘。一眾民夫衝進軍營駐地,砸開了軍械庫的銅鎖,分發兵器鎧甲。又殺了糧倉主簿,焚燬了賬目,與齊郡的百姓分發了官倉的米糧。隨後又就地招募了數千兵丁,向北佔據了長白山。

書中代言,隋朝時的長白上並非是後世白山黑水之間的那個長白山,此時的長白上是後世山東鄒平和章丘交界處。

自從那個人喊出了十二字口號后王薄便順勢自稱為知世郎,意為能夠通曉天下將變的局勢,後來王薄在派人尋找那個神秘人,卻再也尋不得了,一切彷彿南柯一夢。

不過既然已經起事,便要有兵甲錢糧,剛剛劫掠了齊郡官倉和軍械庫的王薄手裡不缺甲冑錢糧,缺的只是兵丁。於是王薄差了手下的一些頭腦比較靈光的人四處傳播自己所做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王薄覺得這些還不夠,便又作詩歌數首,令人傳頌整個齊魯:

一有:又莫向遼東去,迢迢去路長。老親倚閭望,少婦守空房。有田不得耕,有事誰相將。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龍堆憶故鄉。

二有:又莫向遼東去,從來行路難。長河渡無舟,高山接雲端。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日落寒山行不息,蔭冰臥雨摧心肝。

三有:又莫向遼東去,夷兵似虎豺。長劍碎我身,利鏃穿我腮。性命只須臾,節俠誰悲哀。功成大將受上賞,我獨何為死蒿萊!

數首詩歌流傳整個齊魯大地,字字珠心,針針見血,將遼東民夫的慘狀描述的淋漓盡致,當然也有誇大,但是在客死他鄉和放手一搏之間也是很好做出選擇,一時間山東農民紛紛響應。

王薄在齊魯勢大,從遼東逃回來的豆子頏也收攏了逃回來的民夫有萬餘人,在王薄所在的齊州背面的滄州斬官起事,陸續收攏遼東逃回的難民,竟也有兩萬餘人,與王薄隔著黃河遙遙相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