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確實是不想子嗣再染兵權,三郎郭晞驍勇善戰,善於騎射,曾從其平安史之亂、河中之亂、僕固懷恩之亂,又曾與渾瑊合兵大破吐蕃,論戰功,可是比八郎郭映高出不止一籌,他尚且沒有讓其人繼續待在軍中,更何況是郭映呢?
奈何皇帝偏偏對此子寄予厚望,這就叫他無計可施了……
而郭子儀與皇帝的談話,落在殿內群臣的耳裡,便又變成了君臣相得之典範。
於是繼郭子儀之後上壽的幾位老臣紛紛出言稱讚天子聖明,又說了一些早備好的歌功頌德之言。
李適耐心聽完後,又讓內侍將這些肅、代之世的老臣攙回位子上,還特意囑咐御史一番,讓他們不要難為這些忠烈老臣,即便他們君前失儀,也權且當做是他這個天子德行不夠……
儘管這只是一個態度,但卻令堂上眾臣欣喜不已。
重臣上壽之後,是接見諸州都督、剌史和上佐,大唐制,諸州都督、剌史和上佐年末要入京述職,他們順帶著也要參加朝廷以“元會”為中心的禮儀活動,參與應對中樞對地方官的考課之事。
不過安史之亂以後,各司和州府的長官對應考者的初考敷衍塞責,為了不得罪應考者從而為自己樹立政敵,官員的考課評定上一般都會給出中上的考績,是以皇帝當然不可能一一接見。
頂多也就接見幾個考績上上的,聽取他們對中樞決策的建議和意見,舉薦人才。
還是那句話,這只是皇帝的一個重視賢才的姿態而已,並不能真的影響到吏治清明和朝綱穩固,也定然不會有人不識趣,對中樞決策指手畫腳。
是以,在接見各州刺史、上佐和上佐之時,李適的態度顯得漫不經心,只隨口問了幾句他們對朝局的看法,勉勵幾句,走個過場就進入到下一個環節——接待藩邦使臣了。
面對藩屬國們獻上的奇珍異寶,李適雖面上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淡然模樣,但緊蹙的眉頭和攥緊的拳頭暴露了他此刻正極力壓抑著心中的不爽。
這一幕,恰巧被站在殿門位置的郭映之盡收眼底,他曉得皇帝為什麼面對萬邦來朝卻沒有任何興奮開懷之感。
只因如今的大唐盛世已不在,面對藩屬國獻上的奇珍異寶,皇帝也不能輕易怠慢,該勉勵的話,該回敬的賞賜,是一個子也不能少,如今國庫空虛,又驟然掏出這麼一大筆,李適焉能不心疼,不肉痛?
更別說,這些番邦使臣當中還有將近一半的西域胡商濫竽充數,偏偏他還不能拆穿,那樣的話,不但裡子丟了,面子也難以保全。
李適可不想史書上有這麼一條記載,他在位期間,藩屬國減數十。
所謂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大約就是這種滋味吧?
郭映暗笑一聲,心情忽然愉悅許多。
不過話說回來,這其實也不算什麼,比起廣神““以繒帛纏樹”“酒食例不取直”,禮部召幾個胡商,偽作西域諸國使臣,揚大唐國威,振奮人心,這還真是小巫見大巫。
再之後,是大陳設。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環節,即對方才藩屬國獻上奇珍異寶的回應,於是在在朝官員,朝集使,藩屬國使臣,番邦使臣共同見證下,一眾內侍捧著歷代象徵國家最高階別的禮器魚貫而入,陳設給諸國使臣觀瞻。
這些禮器少說都有百餘年的歷史,和著翰林學士的文字講述,頓時有一種古樸滄桑,厚重古韻撲面而來,引得一眾番邦使臣嘖嘖稱讚,讚歎連連。
這其實在情理之中,不說三皇五帝虞夏,單說自成湯立商以來,諸夏便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又是何等燦爛的文化,因而這些禮器都是蓋世之器,豈是番邦蠻夷,撮爾小國隨意一件珍寶所能媲美?
而在大陳設,展示大國重器,彰顯大唐帝國傲岸風姿之後,天子又緊跟著頒佈了大赦令,宣佈大赦天下,除了犯十惡不赦之罪、官人枉法受財,以及常赦所不免者,其餘犯罪罪行皆免。
朝堂內外,無不歡騰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