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點點過去,隨著命令的傳出與執行,參與此役的各方面力量基本上已經就位;
120門加裝了給養車廂的‘轟擊者1型·改,420軌道炮,在駝鹿的牽引下南下、並三門前後相連組成炮陣,分散佈置於前中後三條橫向炮擊軌道線之上;
600臺同樣進行了養分補給改裝的‘破甲者1型·改,自走戰車,也在收攏了各自的八條節肢後裝載於軌道車南下,進入了靠近南方火山群的營地當中;
220座負責近距離控制、貼臉穿甲的‘戰爭古樹,,在經過加裝手持穿甲炮、新增養分補給體系後,也於第三批南下在火山基座就地紮根潛伏了起來;
200艘(前60+後140)‘420·5,炮艇,也在拖曳船、補給船的輔助下,在河口處待命,因為其部署後會放棄移動能力,所以只有當戰場真正確定後,它們才會開始進行正式的部署。
這些武器畢竟還不是真的‘全自動,、真的‘全遙控,,它們還是需要操控員才能完成各自之使命的,
其中,‘轟擊者1型·改,因為沒有‘自走,功能,所以僅需要2名炮組成員分工協作,便可以完成相應的裝填控制、指令接收、射界調整、攻擊等一系列操作,且另需要由20只駝鹿進行攻擊後的轉移陣地任務;
而當三門一組合成線列炮陣時,其炮組成員可以在加設的圖騰裝置之輔助下減少2名,只需要4位戰士便可以完成操作,但駝鹿牽引隊卻需要增加到50只左右;
於是,120門軌道炮被分成了40個炮擊小組,共需要160名操控員、2000頭駝鹿支撐其運轉;
另還需要有分佈在沿線的諸多固定站點、共計300名徵召兵,專門負責炮彈補給、軌道炮維護、駝鹿安撫等工作。
另一邊,體型更小的‘破甲者1型·改,則因具備複雜的‘自走系統,,所以需要在兩名炮組成員之外,另行添置兩位控制八足節肢的‘駕駛員,控制其相應的行動力,因此每輛自走戰車共需要四位戰士才能做到最高效利用;
此戰共有600臺該型號的戰車參與,合計就是2400名兼任維修兵的一線操作員,需要親臨3千米以內的前線。
‘戰爭古樹,則是某種意義上的‘全自動武器,,其核心本體便可以完成行走、攻擊等所有任務,並不需要由戰士進行操控。
在‘420·5,炮艦這邊,每五艘炮艇將共用一個炮擊指揮操作部;
該部會被建立在一艘遠離陣地百多米的近岸裝甲小艇上,其上共有五名戰士負責完成攻擊任務,200艘船共分成了40個近海炮陣,共計需要200名戰士完成具體操作。
除此之外,2.5萬名角蹄種僱傭兵、以及1.5萬名巨魔壯年徵召兵,在經過為期數月的共同訓練後,此時也領著重點防護大腦與心臟的盔甲、領著充分的食水補給,進入了他們所要負責操控的牽制型術法植物當中,當起了‘植物人,。….
這些僱傭兵、徵召兵是需要統一指揮的,尤其是作為外來者的角蹄種更是如此;
因此,本部專門在它們內部設立了一套大而化之的管理系統,共計填補進去戰士約200位,少部分負責徵召兵的指揮、大部分負責僱傭兵的指揮。
········
需要知道的是,光是新增的‘420·5,炮艦,就在一年內生產了200艘,平均產量在16.7艘/月、實際定型產量高達26.7艘/月;
而定型時間更久的‘轟擊者,、‘破甲者,的生產數量,按理來說更應當遠不止現在這個規模。
事實也的確如此,此二型號相關的各級生產線基本定型於符文歷51年末,其生產能力在
51年中旬達到了最大值。
其中,‘轟擊者1型,生產速度的峰值為30門/月,且保持了約36個月的全速生產;
最後約12個月的時間,則因為上下游生產線被炮艇佔去了大半,所以被壓制到了5門/月的產量。
可即便如此,這前後持續了四年的生產,也使得本部擁有了超過1100門的該型號存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裡下載huanyuan.換源,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至於‘破甲者1型,這邊,其巔峰產量雖因節肢系統的製造難度,所以被拖累了不少進度,但也在更多力量的投入下,一度達到了20臺/月的程度,且維持該生產效率共計36個月的時間;
之後的12個月,則因為與‘轟擊者,同樣的理由,讓渡了不少上下游生產線給‘420·5,炮艦,使自身產量下降到了2臺/月;
透過簡單的計算可知,兩個階段合計之下本部共計生產了744臺‘破甲者1型,,且全部完成了養分供給改裝;
此中,有600臺將在第一批次直接參與此戰,剩下的近150臺則作為損失補充在前線營地待命。
這樣一看,生產的‘破甲者,參與任務基本上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可以說它們已經全數進入了備戰狀態;
而‘轟擊者,卻似乎只有120門被交付了任務,其餘八百多臺庫存是要吃灰麼?.....自然不是。
120門轟擊者被投入到了可移動戰場之上,在儘可能增加自保能力的同時,還可以透過橫向移動來最大化的利用自身射程;
其餘八百餘門庫存,在此戰中雖因為人力、駝鹿力、軌道容納力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得到上述待遇,但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軍部還是為它們找到了合適的部署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