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戰爭方式在增加了殺傷效率的同時,卻也讓‘補給’成為了部隊戰力維持的‘生死線’,曾今有口吃的就能保持百分百戰力的情況可以說是一去不復返;
因此,‘補給問題’便成為了這次演習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之一。
無論是因為附帶的‘威懾使命’、亦或者演習本身的目的所在,拉練軍隊幾乎每到一個城邦都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實彈模擬戰鬥;
這樣的‘模擬’在促成了前述‘政改’之餘,自然造就了巨量的後勤補給需求。
早期還好,那幾個城邦距離外北城並不遠,駝鹿拉著一車車物資能夠相對容易的完成後勤任務;
但到了中期,隨著軍隊距離後勤基地越來越遠後,維持後勤便成為了相當困難的事情。
這樣的困難,暫時只能靠‘修路’、以及‘建造後勤補給中轉基地’來‘治標’,但‘治本’層面上卻讓大家一籌莫展。
相對於以前更為簡單的‘劍盾矛時期’來說,這樣的情況讓指揮部大呼麻煩至極,卻又不想主動放棄這麼牛皮哄哄的作戰方式、迴歸從前的儉樸....
最後,則是編制安排與兵種配合問題;
技術的革新帶來武器的換代、武器的換代促成戰法與編制的革新需求,但新的編制、新的戰法,卻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遲遲沒有個定論。
‘工程車發動機’、‘體外鎧甲’這一類正在研製的技術,讓指揮官與戰術學者們的大腦因興奮而混亂;
‘北地飛行兵種’之類的情報,也讓編制安排、武器分配面臨著新的課題。
情報能力的提升、與技術的飛速發展,既帶來了活力,也讓整個軍隊都處在了一種既興奮、又不安定的狀態。
情報促進了武器需求、技術實現了武器需求、新的武器又帶來的戰法與編制方面的新需求;
曾今的五巨魔小隊,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過去的步騎配合,也已經過於落後。
在新的形勢下,不同射程、不同威力、不同目標選擇的諸多‘火力’間,該如何形成有效的配合、什麼樣的編制才能高效且穩定的實現這樣的配合,轉而成為了亟待被解決的問題。
在考慮了未來在技術層面上之‘不確定性’的同時,軍部在此時施行了一種更類似於過渡期方案的、用‘單兵種中隊’組合形成‘多兵種大隊’的方案,且在演習中進行了嘗試,並獲得了還算能入眼的效果。
當下,演習已經進入了末尾,諸多混編大隊於耕地間、在天然草甸區內、在高原沼澤地帶、甚至山嶺之中繞了一個大圈;
在留下了一地在驚慌中目瞪口呆的諸城邦後,從高原的東方向西南而返,準備迴歸最初的起點外北城,然後結束這一次演習。
~~~~~
隨著共和國所掌握情報規模的擴大,對於北地諸族、尤其是其中那幾個強勢種族的情報,已經變得相當豐富。
其中,來茵種作為最強勢的幾個種族之一,自然是需要被優先掌握的情報方向。
對於其情報的蒐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最開始的遷徙角蹄種口述;
第二,情報部門北出前期,自‘中央大陸區’其餘諸族俘虜的口中審訊間接得知;
第三,派遣情報員深入來茵種轄地,從其腹心區域親自蒐集得來。
在這樣一步步漸進式的蒐集過程中,本部逐漸明白了他們所展示給外界的社會形態、生產方式;
且初步掌握了來茵種的勢力範圍、麾下奴隸·附庸種族狀況、強大兵種情報等等資訊。
來茵種是位於大陸西部的聯合酋邦,其內部政權形態為‘氏族聯盟’制度,如果由小到大去闡述的話,則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小氏族大氏族氏族聯盟總部三等。
其中,聯盟總部位於最強大的幾個氏族交接地區,其領袖被稱為‘大酋長’;
大酋長通常會直轄一個、或兩個強大的氏族,而其餘的大氏族則由他的兄弟、或盟友進行統治;
聯盟成員俱為雄性,且會一同組成聯盟酋長議事會,共同商定種族整體事務。
此外,大酋長與其盟友對種族、對各自直轄氏族的統治期限為三十年,在其統治期的最後三年,則是整個來茵種群的‘大酋長與酋長議事會挑戰期’;
按照傳統,挑戰期會決出一個,擁有成員1名以上、現任酋長議事會成員總數2倍以下的挑戰者群體,而現任大酋長則有義務帶領著自己的議事會成員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