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步的不止是卓爾伲、及其麾下的對外探索部,在軍隊方面,崔雯麗對情報壓制部隊的編練,也抵達了一個關鍵的點。
在基層編制方面,由於其前身遠行者部隊已經在角蹄種戰場上經受過實戰檢驗,而根據該次的戰場實際效果,新的部隊將摒棄傳統的「五巨魔小隊」編制,而直接採用與兄弟部隊不同的特殊方案進行合成。
又由於其戰場任務的特殊性,新的情報壓制總隊將擁有遠比其它部隊更多計程車官、更高的軍官配置。
在最基層,一名傳訊手+兩名掩護手,共同組成最基礎的任務執行單元「偵查小隊」;
四個偵查小隊(12)+一個傳訊小組(3)+一個戰鬥小組(3)+正副中隊長(2),合成一個偵查中隊(20),在戰場上執行上級的命令;
三個偵查中隊(60)+一個傳訊小隊(5)+兩個護衛小隊(10)+一個參謀小組(3)+正副支隊長(2),合成一個支隊編制(80),且支隊長已經擁有部分臨機決斷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展開一些計劃外的行動。
再往上,兩個偵查支隊(160)+一個護衛中隊(25)+兩個傳訊小隊(10)+兩個參謀小組(6)+正副大隊長(2),共計203名巨魔戰士合成一個大隊編制。
這樣的大隊編制將同時存在三個,且於非戰時各自展開訓練。
而戰時,則視情況決定派出幾個大隊參與前線戰役、或後方破壞行動,必要時還會將之合成總隊編制,由迴歸現役的高階指揮官進行統一的戰時指揮。
值得注意的是,編制中的一系列戰鬥小組、護衛型小隊、護衛中隊俱都為戰時特編單位、由徵召兵構成,非戰時訓練期並不存在於各級編制當中;
另外,支隊、大隊內的參謀小組也同樣為戰時特殊編制,戰前從軍官學校中臨時徵召,為半實習半參謀型單位;
除此之外的偵察小隊、各級傳訊單元,以及以它們為骨幹組成的各級中隊、支隊、大隊,才是情報壓制部隊的常設結構,參與日常的一切訓練任務。
而圖騰配置方面....
偵察小組依舊按照通訊、掩護兩個任務模組進行分配,大體上延續了其前身遠行者部隊的圖騰組合方案;
但在有必要的情況下,也會進行針對特殊需求的臨時圖騰變更。
傳訊單位方面,則犧牲戰鬥力增加的機會,繼續去堆疊傳訊相關的圖騰,也正因為如此,崔雯麗才在設計部隊編制時,於各級別隊伍中加入了專司護衛的戰鬥型編制。
在經過內部的數次小規模檢驗後,認為編制方案已經大體成熟的崔雯麗,才將其形成報告、提交給了軍會進行稽核。
而軍總長涅斯塔、以及艾薩拉等其餘軍員,也在看過報告之後認為從文桉上看不出什麼問題。
於是,軍會便正式下達了通知,讓崔雯麗開始進行大隊級別的整編,並表示軍將於三個月後對新編大隊進行效果驗收檢查,且以演習的表現為「成功與否」、「施行與否」的判斷依據。
演習時,隊伍內的護衛型軍士,暫時將由其它兄弟部隊提供;
各級別通訊單位,也將由執政府通訊部下屬暫時充當。
而崔雯麗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將由偵查小隊為骨幹的一個大隊框架先搭建起來,並讓各級軍官去先行熟悉新方案的運轉過程。
之所以這樣做,當然是為了節省時間....
而能夠在此方面節省時間的原因,則是因為軍將要驗收的,並非是戰場能力、而是對編制在未來可達成效果的一種估算。
也因此,演習的重點將被放在:
首先,若以此編制進行整
訓,其內部上下各級間之溝通是否能保持順暢,各分支單元的情報負荷能力是否達標。
其次,中隊、支隊級別的單位,能否如預期的那般在區域內達成有效連結,並藉此在敵前、敵後形成配合。
最後,則是一線偵查小隊相應的自保與情報收集能力。
在崔雯麗的設計中,該部隊從中隊開始,就可能要半獨立的面臨相對複雜的戰場情況,其麾下各個小隊將以直屬上級中隊為中繼,展開小隊級別的配合行動;
無論是敵後的破壞、還是敵前的壓制,中隊能否承擔起這個任務?指揮方面、亦或者溝通方面,以它為中繼的基層配合是否能夠形成?
此外,從支隊級別開始,就已經有了對其獨當一面能力的期待,支隊所面臨情況的複雜性,比之中隊會只高不低;
大隊級別更不必提,這將會是能夠、至少在預期中應當能夠,獨自承擔起一場小型戰役之情報任務的獨立作戰單位。
而如要達成這些預期,各級別的現有員額是否夠用、各單元的通訊能力是否充足,都將是重要的參考標準....
這些問題,就將透過這回的演習來進行一次模擬,從而「以少看老」的預估其徹底成熟後、所可能達到的能力。
另外,巨魔對共和國的重要性自不必提,且這其中還預計會有那麼多精銳的存在,其所冒的風險,與可能收穫的成效之比是否相宜?
同樣也是個值得思慮的問題....
「偵查」自然會面臨風險,而有風險、就有可能會出現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