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東野家全家出動演的這一場戲,還有全部的安排,只為了一件事。
“拿更高的原稿料!更好的出版!賺更多的錢!”
“……”圭吾先生聽後,他這鬼臉上都很是不自然。
“圭吾先生,你知道我之前裝天才,裝的有多麼的辛苦嗎?”
“啊,你都是裝的?”
圭吾先生可以說是全程目睹,他也跟久木一樣,就覺得東野強是個天才呀。
可東野強卻接著寫道:“我不是謙虛,我並非什麼天才,我不過是準備的比較充分罷了。我們一起寫的這本小說,是你圭吾先生從旁指導,我又加入了自己的想法,還有就是符合當下的許多現實,稱為潮流也行吧,再有,便是久木編輯的中年危機。”
“我打賭,當他看到一部非常有潛力的作品的時候,是一定會非常用心,非常想要將其出版的。
縱使這個作者是個新人,縱使這個作者身在沖繩,縱使這個作者在稿子裡小小的戲耍了他一下。”
最後的兩句話,東野強是看著圭吾先生講的,他的眼睛裡,充滿著自信的光彩。
圭吾先生聽後,不禁整理了前前後後。
一切的一切,都有計劃。
《放學後》這部小說,故意沒有將結局送上,這就好似一個魚餌。
正因為知道久木正晃現在是中年危機,所以,這顆魚餌只要夠香,他就一定上鉤。
之後就是全部的表演了。
而目的就是東野強所講的,他可不甘心只拿4000日元一張的原稿料。
“斯國一。”圭吾先生忍不住讚歎。
不過,東野強馬上又提到了一個關鍵,“至於這兩個結局……”
沒等他寫完,圭吾先生又是一嘆,“豈可修!還是被你這個傢伙給贏了。”
東野強聽後不敢笑的大聲,寫道:“其實,先生不必懊惱,本來這部作品拿下了1985年的亂步賞,是足夠出色的,但那是1985年,比如你用的那個‘視覺強X’已經很不新鮮了,更比不上痕跡學有趣。”
圭吾先生點點頭,深以為然。
推理小說,有時候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兇手的動機上。
圭吾先生本來準備的那部1985年的《放學後》,男主角前島在破解了竹井跟村橋的死亡秘密之後,關鍵就在於,杉田惠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她不是兇手,她其實是想幫助別人。
班級裡有個叫做宮坂的女生,人很漂亮,一次合宿的時候,就被這兩位男老師看到了她在自娛自樂。
宮坂因此羞憤的自殺過,沒有成功,她所講的就是,自己總覺得會被這兩位男老師視覺強X,在他們的腦子裡,可能會用各種手段跟招數玩弄她。
這就是動機。
以當年來講,真的會讓人大吃一驚。
就這麼一個緣由,便要殺人了嘛,還搞的如此複雜隱秘。
現在,顯然就不行,視覺什麼的,太老套了。
至於這兩個結局也是如此。
這次可是東野強動筆,圭吾先生從旁指導。
圭吾先生也當然覺得,符合當下的時代特點,這是應該的。
但是,在結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