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遼城。
這座大乾最北端的邊城,一直是抵禦強鄰北燕的橋頭堡,也是邊疆重城,而它現如今卻在北燕人手中。
韓羽陽策馬出陣,站在了昔日這座大乾壁壘的城門前,心中也是頗為感慨,什麼時候大乾竟然淪落到連自己的疆土都守不住了?
抬頭看著千瘡百孔的城牆,那上面每一道痕跡都是這座城所經受歷次戰爭洗禮的的見證。
“裡面的北燕人聽著,今天我韓羽陽就是來取回遼城的,你們最好都做了死在這裡的準備,因為一旦攻城開始,我們不接受任何人的投降,也不會讓任何敵人活著走出這座城!”
韓羽陽瞭解北燕人好戰的本性,就算他不放出這番毫無餘地可言的狠話,也休想讓城中的敵人跪地授首,大乾和北燕之間只有你死我活,沒有罷兵言和的可能。
在接到江辰命人傳來的書信後,韓羽陽瞭解到發生在南嶺山道的情況,再結合趙飛虎他們口述在兩界山的所見所聞,他對北燕人的動向感到吃驚。
敵人竟然企圖繞開兩界山,準備從南嶺山道奇襲北安城,如此兵行險招一不小心就會導致滿盤皆輸,北燕主帥歐陽冥果真有如此膽略和氣魄!
在書信中,江辰給了韓羽陽兩個選擇,迅速分兵馳援北安城自然是首選,但江辰卻認為遠水解不了近渴,到時候就算他們真的出兵,也趕不及解北安城之危。
因此江辰還給了韓羽陽第二個選擇,那便是將矛頭對準遼城,擺出一副要大舉進攻的架勢,這樣能讓北燕人如鯁在喉,到時候或許能迫使進兵北安城的這支五萬大軍回撤。
當然,江辰手上沒有確切的情報來證明,這五萬大軍有部分兵力是從遼城內抽調而來的,如果他判斷屬實的話,那麼眼下遼城內的北燕守軍應該不足兩萬人。
“可以先做試探,查明敵軍兵力虛實,若遼城守軍兵力空虛,則可以全力攻城收復失地,若遭遇強硬抵抗,則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為宜。”
這便是江辰給韓羽陽出的策略,一切就看接下來的試探結果如何。
在遼城的高牆之上,北燕人開始擊鼓搦戰,他們的態度也非常明確,那就是死戰到底,絕不可能向大乾人低頭示弱。
城中原本應有五萬大軍,多是當初從齊武山撤退到城內的,要是真如江辰所判斷的那樣,大部分兵力被抽調去攻打北安,那麼韓羽陽他們就會有很大的把握攻陷遼城。
五萬人守城和兩萬人守城,那是完全不同的聲勢,韓羽陽決定向遼城發起攻擊,這一戰或許是破局的關鍵。
“韓帥,讓我來打頭陣!世人都說咱們旗山鐵騎只擅馬上衝殺,不會攻城,今天我就讓他們見識一下,沒有什麼事能難倒旗山男兒!”
趙飛虎就像是為了沙場而生的人,每到陣前作戰他都是一馬當先,無所畏懼。
韓羽陽說道:“好,趙先鋒,你一定要打出我們旗山的威風,我親自為你們擂鼓助威!”
一時間戰場上鑼鼓喧天,趙飛虎帶著兄弟們身先士卒,朝城堅池固的遼城發起了衝鋒,他心裡也清楚這裡的戰局將會直接影響到北安城的安危。
在兩界山時,若不是江辰及時出手他這條命只怕早就交代了,所以這個時候更是會不遺餘力奮起作戰,只為還江辰這份人情。
隨著遼城的戰事開打,南嶺山道這邊還在靜靜等待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