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下山的第二年春天,剛剛下山不久,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妖鬼集市中,一位頗為投緣的鬼友贈給我們的。它沒有別的神異,只是尋常風雨難以侵蝕,跟隨我們多年,尋常水火也難以損壞,正適合出遊。”
宋遊將之遞給女子。
“這個燈籠沒有放蠟燭的地方。”女子伸手接過燈籠的木杆。
“只需一點靈光。”
宋遊朝天邊一伸手,虛空捻一把夕陽餘暉,投進燈籠之中。
燈籠立馬亮起了紅黃色的光。
“多謝道長。”
“送足下到河邊。”
“好。”
一行人沿著山坡慢慢往下走。
天地暗淡,青草如絲,女子一身白衣,美得不似凡人,也不染凡塵,只提著一個燈籠,走在青草山間。
一路到了湖邊。
湖水清澈,倒出光影。
女子終於向道人欠身行禮。
“告辭了。”
侍女也跟著行禮。
三花娘娘終於不再到處亂蹦,而是走回了道人身邊,手上抓著蟲子,一臉嚴肅,與她們對視,尤其是與侍女對視。過了許久才再次見到活蹦亂跳的道士的喜悅漸漸沉了下去,被中和掉了不少。
“三花娘娘,要道別了。”
侍女露出笑意,對三花娘娘說。
“我們還能再見嗎?”三花娘娘直盯著侍女,嚴肅的問。
“三花娘娘卻是糊塗了,我只是一條尾巴罷了,我都不能決定我去哪裡,這種事情,我怎麼知道呢?”侍女笑吟吟的說。
“有緣分就會見!”
三花娘孃的聲音輕細而篤定。
“三花娘娘跟著道長學的麼?”
“三年之後,三花娘娘會回陰陽山的道觀,在逸州拙郡的靈泉縣,你們要是路過,可以來找三花娘娘。你們最好過兩年再來,到時候那片山上會全部是三花娘娘養的野生兔子。這個不是跟著道長學的。”三花娘娘說著,頓了一下,又改口了,“啊不,伱們最好早點來。”
說完還小聲的嘀咕:“早點來好些。”
“一定。”
侍女對女童欠身行禮。
女童也學著她的樣子回禮,很是彆扭。
只見侍女從身上不知哪裡摸出一個雕花木盒,託在手上,將之開啟,翻找之下,找出一個拇指大小的船,朝著河面上一丟。
小船迎風便長,緩緩落入水中。
河水被排開一些,盪開波紋。
又抓出一隻蛤蟆來,往船上一扔,變化成人,像是以前那個馬車伕,如今又成了船伕。
“可還有再見之時?”
“三年之後,若是有意,可來逸州靈泉縣陰陽山尋訪,在下這一代,伏龍觀的山門始終為故人敞開。”
“從此應多好訊息,莫忘江上一閒人。”
天光真是暗得快,只是一小會兒,天色就徹底暗了下來,頭頂竟然顯出了星辰,山邊也多了黃黃一輪山月,小河之上有小舟,提著燈籠的女子與侍女一同站在船頭,燈光黃中透紅,水面隱約可見燈光與她們的倒影,又難辨是燈籠還是山月。
船伕輕輕一劃船,滿船明月從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