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王妃和世子帶領的大軍在即將到達京城的時候受到了鵠勒探子的伏擊。
雖然這些探子並沒有給大軍造成什麼傷亡,但也讓眾人受到了驚嚇。
伏擊的探子們很快就被擊殺殆盡了,不過擊殺他們的不是大軍,而是昭王的手下。
昭王未雨綢繆怕派了眾多手下暗中保護大軍,是他們及時出手,才沒讓大軍出現什麼傷亡。
聽到這個訊息萬臨也是震驚不已,卻更加欽佩昭王的心機了。
皇上很快知道了這件事,上朝的時候當著眾位大臣的面主動說起了這件事,問了眾人如何看待這件事。
大臣們只說昭王思慮周全,未雨綢繆,就連元閣老和伍學海都對昭王稱讚了幾句。
皇上也難得當眾稱讚了昭王,說他這次還能主動提出隨軍出征,很有膽識血性,不虧為大宸的皇子。
聽完皇上這番話,眾人就各懷心思了。
安國侯雖是開國功臣,後代身份顯赫,但到了昭王舅舅這一代人,除了昭王的大舅竇先繼早年上過幾次戰場,後來受了傷便遠離的戰場,其餘的人便沒有從武的了。
但即便這樣,他們在朝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昭王請求主動出征的事沒跟任何人商量,竇先繼一聽說昭王竟要奔赴前線,立時被嚇得變了臉色。
竇先繼承襲了安國侯的爵位,雖然早就不再征戰,在家養得大腹便便,但他早年的英勇還是令人十分欽佩。
鎮北王年輕的時候就將他視為榜樣。
“陛下,臣有話要說。”竇先繼想了半天,還是決定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皇上目光溫和的看著他說道:“安國侯有話直說就是。”
竇先繼直接跪倒在地叩拜道:“還請陛下駁回昭王殿下出徵的請求。昭王殿下年輕氣盛,從未去過戰場,他雖是一心為國,可只憑著滿腔熱血,卻沒有出征的經驗,只怕會給鎮北王添亂,擾亂鎮北王的作戰計劃啊!”
元閣老和伍學海都沒想到竇先繼會攔著昭王,他們都在為捷王是個文弱書生沒有這樣表現的機會而不甘心,竇先繼竟要阻攔昭王立功!
皇上聽了他的話,面色就有些微變,不過皇上的語氣還是很溫和。
“朕知道老七他沒上過戰場,可他在外的名聲可是文武雙全,這次朕就給他個歷練的機會,也幫著他把這樣的名聲坐實。朕已經賜了他賁勇校尉的官職,他明日就要跟隨鎮北王一起出徵了。你若是惦記他,今天就去他府上看看他吧。”
皇上說完就站了起來,神色冷肅的說了句“散朝”。
元閣老和伍學海冷冷看了還跪在地上的竇先繼一眼也離開了。
竇先繼的弟弟,戶部尚書竇先續走到了他身邊,將他扶了起來。
“大哥,這是殿下難得的機會,你何必要攔著呢?”竇先續不解的問道。
竇先繼瞥了他一眼,低聲道:“你難道看不出我是故意的嗎?我若不這麼說,豈不是要被陛下懷疑攛掇昭王?”
竇先續先是怔了怔,很快反應了過來。
“哎呀,原來大哥竟是如此為殿下著想?是我糊塗了!”
竇先繼小心的看了眼四周,拉著弟弟快步向大殿外走去,“不要再說了,咱們去見昭王。”
早朝上發生了什麼,很快就傳遍了翰林院。
萬臨在得知了昭王的行為後,忽然覺得他有這樣的心機還有出征的勇氣,其實是很令人敬佩的。
別管昭王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起碼他付出了行動,總比捷王只忙著爭儲,一點也沒為朝廷和為過征戰的將士們做些什麼的好。
但沒想到沒等到中午,翰林院就得到了訊息,捷王自願捐出一萬兩銀子,十車糧草做為軍資。
捷王這番舉動給其他皇子大臣做了表率,一時間皇子公主們和諸位大臣都紛紛解囊,朱學士也跟翰林院的官員商議,問他們是否願意慷慨解囊。
這可是表現的機會,哪有人捨不得錢?
不過有些官員家境一般甚至貧寒,就算想多拿銀子也是有心無力。
朱學士沒讓他們立刻捐錢,讓他們回家跟家裡人商議一下,還告訴他們不要逞強,心意到了就好。
萬臨打算今晚去看看鎮北王為他送行,至於拿出多少銀子就交給富小九做主了。
萬臨今天放衙後正要先去鎮北王府,半路就被昭王家的小廝攔住了。
“萬大人,昭王殿下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