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擔憂過。”陳三思頗為無奈:“不過,還是多謝九道的好意,但你大可不必如此。”
孫九道不明所以:“為何?”
“因為他們所言皆是事實,我無從反駁,這件事註定要成為我一輩子的笑話。”
說到這兒,陳三思坦然自若,承認道:“從前的陳三兒,確實因童試失利而心存死志。”
頓時,孫九道神情難辨,一時無言。
偏在此時,陳三思忽而笑出了聲:“但,陳三思永遠不會想死。”
上輩子那般不堪的境地,他都未曾想一死了之,何況是這輩子?
……
陳三思的名聲越來越響。
隨著他日漸長大,從前的‘稚嫩之舉’被更多人所探知。
大多數人都知曉,陳三思曾是尋死的‘懦夫’,是連一次失敗都無法承認的、毫無擔當之人。
然而,更多的人卻知,陳三思越來越出色,無論在課業上還是在生活中,所行所舉皆甩同齡人好幾條街。
面對長輩時,他尊敬有加,但不討巧。
面對官員時,他尊敬有加,但不諂媚。
面對同窗時,他虛心互助,不煩不嫌。
所謂不卑不亢寵辱不驚,用以形容陳三思,極為合適。
一晃三年,陳三思已然十三歲。
盛安八年,陳三參加童試,一舉奪得魁首,以十三歲之齡,成功晉升‘秀才’之名,載入官冊,享受朝廷撥給讀書人的‘基銀’。
至此,揚名四周。
如此,便又過了好幾年,陳三思以出色的成績,經過貴人們的舉薦,終是得以在盛安皇戚澤禹眼前露面。
見到身處於龍案後那人的瞬間,陳三思撩袍跪下,俯身大拜:“草民陳三思,見過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今年正是盛安十二年,已年有三十歲的戚澤禹仔細打量了年滿十七的陳三思兩眼:“你就是常卿口中的,身懷大智之人?”
“承蒙常大人厚愛,草民愧不敢當。”陳三思垂眸而語。
見他如此,戚澤禹反而輕聲笑:“陳舉子實在謙虛,你以十六之齡一舉奪得魁首,早已在當地形成一段佳話。”
聞言,陳三思恭謹有餘:“不過虛名,不值一提。”
戚澤禹搖了搖頭:“話雖如此,可此等虛名,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陳三思繼續自謙:“舉子魁首,並不能讓草民驕傲自矜。”
“哦?”
戚澤禹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依照陳舉子的意思是……”
“若有一日,草民有機會能堂堂正正的站在金鑾殿上,到時候,對於陛下的誇讚賞識,草民一定受下。”
話說到此處,戚澤禹不由哈哈大笑:“好!好!朕等著那一日,想必不會太久。”
按照規矩,會試,就在一年後。
而當會試出榜時,陳三思也才不過十八。
若以他的年紀,這一生註定大有作為。
盛安十四年,上京依例舉辦會試。
陳三思作為舉子,自然應試。
試後三日,榜出。
陳三思榜上頭名,奪得會元魁首,一時成了諸多上京權貴之家的女婿備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