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一十一章 國策 (2 / 4)

“拉什麼弗?”

“拉弗曲線”,現代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姜星火前世,由美國供給學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並且作為美伶宗里根的經濟顧問,為里根政府推行減稅政策出謀劃策,里根經濟學的基礎原理之一,就是減稅這一招,非常管用。

通俗的說,拉弗曲線描繪了國家的稅收收入與稅率之間的關係,當稅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時,提高稅率能增加國家稅收收入,但超過這一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導致國家稅收收入減少.聽起來很奇怪,但實際上道理很簡單。

因為較高的稅率將抑制經濟的增長,使稅基減小,稅收收入下降;反之,減稅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稅基,稅收收入增加。

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想要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課以重稅並非是一個好選擇,相反,降低稅率反而會起到刺激經濟活躍,增加財政收入的效果。

姜星火給奉天殿內的眾人大概解釋了一下“拉弗曲線”的道理,讓剛才腦子裡只有【加稅、加稅、超級加倍!】的朱棣大概弄明白了,原來拔毛不是越狠越好,得細水長流。

“所以王安石搞市易法,便是因為北宋的商業足夠發達,商人足夠多,交易量足夠大,就如同青苗法一樣,北宋的兩條國策‘不立田制、不抑兼併’、‘四民皆本’,才是根源所在。”

“大明有這個基礎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沒有!

田地制度上,大明實行魚鱗冊、黃冊的“雙冊”制度;商業政策上,大明執行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

這兩種政策,幾乎是與北宋截然相反的。

朱棣問道:“那國師以為,大明同樣也要‘不立田制、不抑兼併’、‘四民皆本’嗎?”

聽聞此言,就連一直默默地當隱形人的內閣眾人也停下了手中的筆,認真以待。

“不能!”

姜星火嚴肅地答道:“王安石變法給我們的變法,提供了最直觀的參考樣本,而從中得出的經驗教訓就是,田地制度絕對不能貿然改變!”

聽到這句話,內閣眾人鬆了口氣,黃福、蹇義也放下了心裡的大石頭。

魚鱗冊、黃冊的“雙冊”制度雖然有種種弊端,但卻是大明朝廷控制人口和土地的最重要政策手段,如果這都要改,那顯然是天都得塌了。

“姜星火雖不算老成謀國,但這一點倒還穩重。”兵部尚書茹瑺看著姜星火,心頭暗暗道。

雖然他是跟著皇帝的態度走的,但茹瑺的心裡並不是特別地支援變法,在茹瑺看來,不胡亂折騰就是最好的,如果姜星火連田地制度都打算動,那就是真的動搖國本的事情了,哪怕是茹瑺,也不得不違背皇帝的態度直言勸諫。

聽到不動田地制度,朱棣也很滿意。

別的都好說,動搖不了國家根本,但田地制度這種東西鬧不好,是真的會搞的江山傾覆的.王莽的例子還不夠鮮活嗎?

“但四民皆本,卻是要以加以借鑑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了剛才說的第二要務,也就是透過對市場的挖掘來獲得經濟收入,充分活躍國內市場。”

姜星火頓了頓才繼續說道:“不管是王安石變法還是我們的變法,核心目標就是快速改善國家的財政情況,並且最好是不留隱患地改善.那麼天下田地總量有限就意味著農業稅有限,大明每年能收上來的農業稅是一定的,所以我們要看向商業能為國家提供的稅收,也就是國內商稅和海外貿易,海外貿易方才已經分析過了,姜某要說的,便是我們如何吸收王安石變法在商業上政策失敗的教訓,以及王安石到底失敗在了哪裡,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商業上的變法成功,從而讓國家的財政實現快速增長。”

姜星火的目的當然不是讓大明財政快速增長,讓朱棣有花不完的錢去建立千古一帝的功業,事實上,不知不覺間,姜星火已經把邪龍破殼而出的最重要條件深埋了下來。

“方才說了,王安石的方向是對的,確實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國家要用動態的理財術但王安石選擇的路是錯的,因為有幾樣活躍市場的東西他不懂,也就是我所說的產權基礎、中央銀行、商業錢莊、公司制。”

“產權基礎是什麼?”朱高煦適時問道。

“商業交易的最重要條件是什麼?”姜星火反問道。

“公平交易?”

“不。”

姜星火搖了搖頭,說道:“最重要的條件是——財產私有。”

“如果你的財產隨時可能會被剝奪,那麼就算你公平交易,又有什麼用的?或許下一瞬間,你的財產就不是伱的了。”

這裡要說的是,姜星火最想實現的,當然不是財產私有,而是相反的一條路,但基於目前15世紀的具體時代條件而言,顯然是先搞財產私有,把邪龍孵化出來更為靠譜一點,畢竟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嘛。

但是這一點,卻並不算出乎意料地引來了一片沉默。

原因也很簡單,這一個名義的問題。

從名義上講,在封建皇權時代,“朕即國家”。

整個大明的一切,從法理層面,都是大明皇帝的所有物,個人不存在私產。

皇帝一般不會派人衝進你家,把你的家裡的財產充公,但皇帝毫無疑問有隨時、隨地、隨意、隨人地行使這樣權力的法理依據,這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的重要的表現。

如果承認財產私有,那就意味著對皇權的破壞,這是朱棣這個皇帝,乃至他身旁的皇子和國公們所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的權力,從根本上講,都源自於皇權。

“臣民名義上財產私有,朕斷然不能接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