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三十六章 抉擇 (2 / 4)

明代規矩,皇子未成年的時候,要住在皇宮裡;成年後,除了太子都要去封地就藩,而封地一般都是已經提前建造好了宮殿的。

在姜星火前世的歷史上,在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如果說有特殊情況,也就是成年了不能住皇宮但封地王府宮殿沒弄好,那就住在十王府裡,嗯,不知道十王府在哪不要緊,那裡面有一口水井很甜,後來叫做“王府井”。

也有例外中的例外,譬如皇帝特別寵愛的,成年了也不打算放出去就藩的,比如明匠宗就很喜歡唯一的弟弟朱由檢,乾脆把英國公家裡的一座宅邸修了一下,當做信王府,屬於京城裡獨一份。

但現在還沒遷都,也沒有十王府這玩意,所以,當皇子成年且沒立太子、沒就藩的時候到底住在哪,就成了如今永樂初年的切實問題。

住皇宮不太妥當,東宮又沒資格住,只能是以皇帝賞賜的方式,把靠近皇宮的幾間豪邸賜給了三位皇子。

府邸內的花園裡,胖胖的朱高熾整個人都舒服地靠在躺椅上,看著天邊漸漸消散的殘陽,心情稍稍有些愉悅自從南下以來,他還真沒有好好享受過這樣的悠閒時光。

“殿下。”旁邊的宦官小聲喚道,“晚膳準備妥當了。”

在這個時代,通常只有富裕的商人和文官、貴族們有吃晚飯的習慣,大部分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兩餐制,而“用膳”這個詞,更是隻有皇室才能使用。

朱高熾回過神,說道:“還不餓,把飯菜送去給瞻基他們吃,讓他們別等我。”

宦官領命,匆匆離開了。

朱瞻基自然是不肯吃的,他得到訊息後,站起身沿著長廊走向花園,他的腳步聲在寧靜的空氣裡格外清晰.朱瞻基畢竟是個孩子,雖然周圍有宦官跟著,可天色漸漸漆黑,黑暗中像是藏了什麼東西一樣,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甚至小跑起來,不一會兒便來到了花園門口。

他跨門進去,卻見父親正躺在搖椅上,輕輕地敲著手指哼著曲,這是很少有的狀態。

朱瞻基打了招呼:“爹。”

朱高熾點頭道:“聽聞你今日在大本堂跟魏國公家的小姑娘打架了?”

朱瞻基道:“不礙事的,就是她偷襲我,給我撓了個口子。”

朱高熾沒好意思揭穿他,小孩子打鬧倒也不是什麼大事,犯不著上綱上線。

不過自己實在是太忙,平常白天也沒有時間看顧朱瞻基。

朱高熾的目光落在了躺椅旁邊桌上的摺疊整齊的信件上,伸手取過,展開一看,便嘆了一口氣,他放下信件,又嘆了一口氣。

朱瞻基試探著問道:“父親大人?”

朱瞻基對於朱高熾而言的意義太過特殊,不僅是親兒子,更是登上儲君之位甚至皇位的重要保障,畢竟是朱棣最喜歡的嫡孫.嗯,冷知識,朱瞻基不是長孫,因為朱高煦這小子打小就野,所以生兒子反而比大哥早,長子朱瞻壑比朱瞻基還大一歲,可惜是個早產兒,從小不太聰明、身子骨也弱,不僅不受朱棣喜歡,朱高煦自己也不太喜歡,如今還待在北京。

朱高熾很多事情也不瞞著他,直接把手裡的信件遞給了他。

旁邊有點著驅蟲香料的香爐,也有燈籠,朱瞻基藉著燈籠的亮光看了起來。

這裡面記錄的都是南京乃至整個南直隸各地發生的事情,有案件,有流言,也有一些雞毛蒜皮到難以歸類的訊息。

但無一例外地,都指向了隨著新的思潮的蔓延,市井之間、鄉下宗族內,一些傳統的思想和觀念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比如手工工場區的女工,探親的時候,就會把‘進場打工’時的種種見聞告訴同鄉或鄰里,而透過以工代賑擺脫土地束縛的佃農們,在興修水利鋪平道路後,一部分人不願意回家,也都找到了其他工場的打工機會.集體勞作、先進的紡車、全新的規則,無不在震撼著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體系下的人們。

而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新版本的心學、能夠實證的科學,種種思想,同時也在如同無可阻擋的風暴一般,在迅速地擴散,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從而動搖著傳統的程朱理學所建立的那套三綱五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倫理體系。

朱高熾沉吟道:“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雖都不是什麼大事,卻也令人震動,我擔心這樣的事,以後一定會不止一次地發生”

朱瞻基不禁一怔。

朱高熾抬頭道:“咱們大明的局勢本來剛剛安定,從這幾年來看,老天賞臉,也算風調雨順。可近來要不斷征戰,朝堂上爭鬥激烈,民間也不省心,真是不當家不曉得度日艱難.若是如此也就罷了,我只怕咱們朱家的天下,一百年、兩百年以後,不曉得是不是就要被今日之舉所埋葬了。”

“父親大人,何至於此?”朱瞻基驚詫道。

朱高熾笑了笑,語氣溫和地說道:“瞻基啊,你還不懂.世上哪有完美無缺的制度?每條路都存在著弊端,這些弊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慢慢積累起來,再加上天災、民心等等原因導致了最終的後果。”

朱高熾似乎陷入了某種深邃的憂慮中,語氣也頗為凝重,朱瞻基默然片刻,終於鼓起勇氣勸諫:“父親大人,兒子覺得,近來南京乃至南直隸的變化,充其量,最多也就發展成宋朝時那種城池繁華、市民富足的狀態,應該不至於有什麼.宋朝不也統治的好好的嗎?”

朱高熾搖了搖頭,腦海中始終縈繞著姜星火的那句話。

“製造力決定製造關係,物質地基決定頂層結構,如今製造力改變了,大批的手工工場建立了起來,製造關係也改變了,有了工人,這一切都在向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哪裡是宋朝的情景呢?若是長此以往手工工場主、大海商、市民,在全天下繁榮的城池中都勢力做大,哪裡是北宋開封一城的繁華所能媲美的呢?到了那時候,物質地基變了,我們朱家人,還能這麼輕鬆的駕馭天下嗎?”

朱瞻基不敢搭腔,他知道父親的心結。

朱高熾道:“對大明現在的變化,其實我一直都很欣慰,可我總覺得走這條路,對於我們朱家人來說,代價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大,你皇爺爺看不到這些,他想的是文治武功、千古一帝,可即便成了千古一帝,便不管後面的人了嗎?”

朱瞻基當然知道,父親走上變法這條路,不是因為他從心底贊同,父親是個極為理智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會盲從,只是因為皇爺爺要走這條路,父親必須要跟隨而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