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六十二章 立儲 (2 / 6)

隨後,他命令手下在城內張貼告示,將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內容公之於眾,並宣佈將對違抗命令者予以嚴厲懲罰。

隨著朱高煦的離去,河間縣城雖然恢復了表面的寧靜,但實則暗流湧動。

士紳和地主們開始私下串聯,試圖找出對策來應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因為對於朱高煦的雷厲風行他們根本沒有心理預期,按照原本的計劃,這種政策都是要慢慢試點的。

他們深知,一旦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真正實施,那麼他們的特權和利益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而朱高煦,並沒有給他們太多反應的時間。

他命令軍隊在縣城四周駐紮下來,嚴密監視縣城的一舉一動。

同時,他還派出大量計程車卒和差役,將印刷好的告示分發給整個河間府的各鄉稅卒,深入鄉村和田野,向農民們宣傳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的好處,爭取他們的支援。

這一手“釜底抽薪”讓士紳和地主們開始意識到,這位二皇子並不是在開玩笑,而是真正鐵了心要推行這項政策。

一些聰明的人開始考慮如何在這場變革中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一些頑固分子則開始密謀以各種欺瞞的方式進行反抗.他們固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反抗,但偷偷使絆子或者消滅罪證還是敢的。

然而,朱高煦早就在姜星火的提醒下料到這一切。

“士紳地主,既保守又軟弱,你要學會利用他們的弱點。”

因此朱高煦沒有一味使用武力,而是派人透過威逼利誘等手段進行收買,透過深入士紳地主們的內部,打探他們的動向,一旦發現有人圖謀不軌試圖陽奉陰違,就立即予以嚴厲的打擊——為首者梟首示眾,沒收田宅財貨,家族流放開平衛戍邊。

在這樣的高壓態勢下,士紳地主們各種明裡暗裡的反抗都漸漸平息下來,他們開始接受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的事實,並開始琢磨如何在新的政策下儘可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而北直隸的百姓們則在這場變革中看到了希望糾正不公平的現象,本身就是對弱勢方的幫助。

自耕農們開始積極響應朱高煦的號召,努力耕種土地,按照稅收要求繳納糧食。

其實現在隨著清田相關工作的展開,在稅收環節,官吏差役上下其手已經基本沒有了,農人不必因為人為原因再繳納滯納稅糧,地主士紳對於他們的稅收轉嫁也大大減輕,總體來講,過的日子是逐漸變好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士紳一體納糧政策逐漸在河間府、真定府推行開來,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難,但在朱高煦的堅定意志和鐵腕手段下,這些都被一一克服。

但凡有“不法士紳包攬錢糧徵收、官紳勾連訴訟、生員罷學”等行為,一律列入不法士紳或不法生員的名錄,絕不姑息。

一時之間,這名錄成了民間士紳口中的“生死簿”。

說實話,不讓走科舉,這比要他們去死還讓人難受,因為這些士紳之所以能維繫家族,就在於能透過科舉源源不斷地培育家族子弟進入仕途,而斷了他們的通天之路,那可就不是某個人死不死的事情了,而是一群人跟著遭殃。

這裡面不乏有頭鐵或是被煽動的生員公然對抗,但全部都被革除學籍掃地出門。

而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這三個府計程車紳們,眼見著河間府和真定府都無力抵抗,不少敢搞小動作計程車紳和生員輕則斷了仕途,重則被殺了個人頭滾滾,也就熄滅了反抗的心思。

最終,士紳一體納糧的政策得以在北直隸短短几個月時間就推行到位,朱高煦的名聲也在北直隸計程車紳中更差了一籌.不過朱高煦也不在乎就是了,成者王侯敗者寇,造反都幹了,這點士紳間的罵名他權當狗叫。

而除了士紳,朱高煦在這場變革中客觀的來說,也贏得了相當廣泛的讚譽和支援。

他的威望和影響力在朝廷和地方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鞏固,而且朱高煦在北直隸強力推行計程車紳一體納糧政策,對當地百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看起來政策是針對士紳的,但實際上這跟清田的道理是一樣的,以清田等政策為例,在以往士紳階層往往能夠利用自己的特權地位,逃避稅收,但朝廷不可能不收稅,所以這些負擔最終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

而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的實施,其實也是變相地減少了百姓的負擔。

在以往,士紳階層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權地位,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導致地方秩序混亂。

而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士紳階層失去了很大方面的特權地位,無法再利用自己的地位欺壓百姓,從而有助於整頓社會秩序,減少例如勾連訴訟等不公現象的發生。

當然了,凡事有利就有弊。

士紳一體納糧政策,對於北直隸的讀書人,同樣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自隋朝開設科舉考試以來,考試成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手段,底層讀書人才開始有可能成為上層在南北朝的時候,你不是鮮卑貴種或是世家門閥,哪有你做大官的份?

宋真宗趙恆的那首《勸學詩》其實說的就很直白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