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最西邊,考慮到大明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到兩年之內,爆發與帖木兒汗國的戰爭,所以朱棣將忠義衛的一位特殊成員,也就是安定王的後裔脫脫冊封為忠順王,前往哈密建立哈密衛,收復當地的畏兀兒人和蒙古人,作為大明的前哨情報站,朱棣除了給脫脫調撥了一部分兵馬隨行護衛以外,還給了他文武班底,以畏兀兒馬哈麻火者為指揮使,辜思誠、哈只馬哈麻為經歷,周安為長史、劉行為紀善。
哈密衛位於西域咽喉要道,居住著蒙古、畏兀兒、哈薩克等諸多民族,哈密衛周邊的部落首領在血緣上基本都跟察合臺汗國有關,是成吉思汗兒子察合臺的後裔,而隨著哈密衛的建立,大明也建立了一批羈縻衛所,即赤斤蒙古衛、罕東衛、罕東左衛、安定衛、曲先衛、阿瑞衛等等,分別由其部落首領統治。
朱棣沒指望這些人能擋住帖木兒的兵鋒,但能起到點情報作用就是好的。
而第一次北征,重創了中間的韃靼部,震懾了西面瓦剌部,東面的兀良哈部自然也有反饋。
當返回的明軍有意無意從東面繞了一圈以後,沒有任何天險可供依託,遊牧的草場還是大明賜予的兀良哈人表示,作為大明忠誠的朵顏三衛,皇帝的意志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朱棣也不跟這些人玩虛的,除了賞賜,還要求了兀良哈人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新設奴兒干都司,朵顏三衛處於其管理之下。
在過去的洪武朝,大明已經在後世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這片廣闊的地區裡透過羈縻政策,設定了一百三十多個衛所。
這些衛所基本上都是任命部落酋長擔任明朝官職,來統治其部落,跟南方的土司差不多,而隨著這些羈縻衛所越設定越多,建立一個統一的更高階行政機構也成了大明必然的選擇。
永樂三年,大明在前來朝貢的奴兒干地方酋長忽剌冬奴等人的建議之下,決定在奴兒干這個元朝東征元帥府的故址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也就是奴兒干都司,性質跟遼東都司差不多,以軍政為主,順帶管理民政,名義上隸屬於兵部職方清吏司,實際上直接向皇帝彙報。
努爾幹都司的管理範圍從西面飲馬河,一直到東面的茫茫大海,北面到漠北雪原(理論上可以直接達到北冰洋,不過再往北就沒人居住了),南面則是到與遼東都司接壤的圖們江。
第二件事情,則是以建州女真桀驁不臣為由,併發布獵頭懸賞,驅使女真諸部仇殺,也將朵顏三衛的一部分向東遷移,加入獵頭序列。
經過反覆書信往來,朱棣和姜星火最終確定的方略就是女真在未來的危害遠大於朝鮮,朝鮮這種國家再給它三百年也就是這麼回事,因此女真這個原本用來防備朝鮮西進的戰略緩衝區需要廢棄,先挑動女真內部、女真與兀良哈之間的矛盾,然後逐漸移民遼東,擴大大明的實際控制區域,將實際控制區最少要向東推進到鴨綠江一帶。
按照這個計劃,大明最少需要向遼東移民五萬戶到十萬戶以上才能做到實際控制。
現在的大明當然是沒有這個人口條件,經過了靖難之役後,北方人口凋零,急需補充,就算是移民,也是河南、山東、北直隸優先,輪不到遼東。
但人要往長遠了看,現在做不到,不代表以後做不到,現在人少地多,以後肯定是人多地少,所以地盤得先佔住,以後的事情慢慢來就是了。
第一次北征給北方地緣局勢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像是在一灘已經停止流動的臭水溝裡扔了一顆炸彈一樣。
西面的哈密衛、瓦剌部,中間的韃靼部,東面的兀良哈部、女真人,甚至是朝鮮國,都被這一仗給嚇得加快了開放貿易的步伐,李芳遠生怕朱棣帶著兵馬就把他給滅國了。
此時的大明已經逐漸覺醒了對外擴張的理念,堪輿圖上,疆界西起哈密衛,東到奴兒干都司東側,北起斡難河衛,南抵交趾布政使司。
萬里大國,莫過於此。
而與此同時,在永樂三年,這世界上另外一個萬里大國,正在對大明虎視眈眈。
——————
“在遼闊的中亞草原上,帖木兒汗國如一頭甦醒的雄獅,抖動著它強壯的肌肉,準備向東方的大明帝國發起挑戰。
帖木兒大汗的軍隊,如同草原上的狂風,席捲著黃沙和戰意,浩浩蕩蕩地向著東方進發。
在隊伍的最前方,是一群雄壯的騎兵,他們身披鐵甲,手握長矛,眼中閃爍著對戰爭和榮耀的渴望,他們的馬蹄踏過的地方,草原彷彿都在顫抖,在他們身後,是無數的步兵和駱駝隊,他們攜帶著沉重的、被拆解過後的攻城器械和糧草,準備進行一場持久的遠征。
隨著帖木兒大汗的一聲令下,大軍如同脫韁的野馬,向著大明帝國的邊境衝去,他們越過荒涼的戈壁沙漠,跨過險峻的山脈雪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無法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東方的那片富饒的土地。”
西班牙駐撒馬爾罕宮廷使節克拉維約放下了他的鵝毛筆,他確信無比,他的這些手札記載,將成為日後重要的歷史資料。
作為6世紀到19世紀這上千年的歷史中西方世界的主要書寫工具,鵝毛筆是西方人的首選,因為它與羊皮紙和牛皮紙高度相容,但克拉維約看著桌案上的毛筆卻顯得很不自在,這些毛筆比自己的鵝毛筆看起來粗很多,輕飄飄的鵝毛筆在書寫過程中,其實並沒有這些毛筆好用,如果書寫物件是普通紙張的話。
“傅,東方人真的都是用狼毛筆和兔毛筆的嗎?”
“這叫狼毫、兔毫。”
在克拉維約的身邊,一位穿著破舊但漿洗乾淨的大明官袍的男人認真回答道。
雙方使用的,都是用的波斯語。
而弔詭的是,克拉維約的波斯語並不利索,這位穿著大明官袍的男人,反而說的是相當地道。
帖木兒的遠征大軍中除了貴族、軍官、文官、士兵、商人、民夫等形形色色的職業以外,還有一群人,那就是外交使節。
克拉維約全名羅·哥澤來滋·克拉維約,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宮廷大臣、外交使節、旅行家及作家,在數年前出使帖木兒帝國,併到撒馬爾罕向帖木兒朝覲。
而他旁邊被稱為“傅”的大明官員,全名叫做傅安,字志道,開封府太康縣人,洪武朝初任縣吏,歷任四夷館通事、舍人、鴻臚寺序班,洪武二十七年任兵科給事中,洪武二十八年改任禮科都給事中,後被派遣出使西域,至撒馬爾罕向帖木兒賞賜璽書、幣帛。
之所以選他作為使節,有很大原因就是他曾經在四夷館任職過,並且頗為勤勉好學,掌握了多門外語,其中就包括了在中亞應用最為廣泛的波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