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接參與或間接資助叛亂;第二,包攬佃農、自耕農繳稅錢糧;第三,帶頭抗糧。」
這便是之前姜星火所提出的稅改方案的前置步驟了。
姜星火打算藉著這次機會,不僅要做到從田土中釋放農民,而且也要把地方稅改也給鋪墊好,如此一來,「攤役入畝」、「以工代賑」、「地方稅改」,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江南士紳對地方的控制力和影響力,自然會大大減弱。
而這個契書的核心內容,也就是「以工代賑」的核心內容,也就是相關人員,卻提的頗為含糊,且藏得很深,不易察覺。
契書的第三頁明確寫了「各家守法士紳所屬佃農若參與白蓮教民亂,則視為叛軍之一員,需交由朝廷處置,守法士紳不得干預。」
這不由地讓士紳們仔細琢磨了起來。
參與白蓮教民亂的成員,無非就是幾類人。
首先當然是白蓮教徒,這些教徒多為商人、手工業者、市井無賴、江湖遊俠。
其次,就是徹底活不下去的自耕農,直接捨棄了土地跟著亂軍求一口飯吃......這種非常少,因為自耕農還有自家田土這個最後的財產,就是現在真的活不下去,賤賣土地總是能換錢續命的。
最後,也是人員佔比最大頭的,就是徹底活不下去的佃農。
佃農沒有自己的田土,所以旱了一整個春耕,又澇了半個夏天后,很多佃農選擇了直接全家加入了白蓮教亂軍,或是沿途被裹挾加入。
士紳們的家裡,普遍有著大量的佃農幫忙勞作.....這是廢話,「耕讀傳家」的意思是看著佃農耕地,自己在家裡讀書,總不能讓士紳們親自打理動輒數千畝的田土吧?江南的水稻田講究精耕細作,在沒有農業機械的幫助下,一個人幹十幾畝就已經很累了,一家中等體量計程車紳,通常會僱傭數十乃至上百戶佃農來幫助自己耕種。
這也就意味著,士紳家裡,同樣也有很多佃農家庭加入了白蓮教亂軍。按照歷史經驗與慣性思維,士紳們對於佃農的大量逃離是不太在乎的。只要手裡有田,還缺沒飯吃的人投靠過來種地?
等到民亂結束,士紳們不僅可以重新招募廉價的流民作佃農,更可以趁著這次民亂,兼併大量破產自耕農的田土。
所以,民亂對於有豐沛糧食儲備計程車紳們來說,是一件好事。
士紳們一家帶著護院,頂多百十口人,能吃多少糧食?關起門來過日子,外面亂個一兩年,甚至改朝換代,只要自家的田土始終擁有,沒幾年又能富庶起來。
而正常的王朝更迭,是很少有對士紳們的田土動手的。
江南地區,從孫吳政權大力開發此地開始,到晉朝衣冠南渡,再到完顏構建炎南渡,再再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中間田土被大規模剝奪的變故幾乎可以稱作屈指可數。
所以,江南士紳們天經地義地覺得,這次白蓮教民亂,規模又不大,
跟以前鬧的亂子一樣,不會涉及到他們的田土。
既然不涉及到士紳的根本利害,那麼允許朝廷處置參加白蓮教民亂的自家佃農,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些參與叛亂的佃農,朝廷不可能白養著他們,大概就是兩個出路。
一種是當成苦工服徭役,也就是之前提到過的,由國師和工部督辦的江南各地水利工程。
這是最符合正常思路的一種,畢竟江南水患成這樣子,地方士紳不肯出錢修,朝廷總該出錢出人出力來修的,不然江南糧倉,還是朝廷肘腋之地,隔幾年就鬧民亂也不好看不是?
另一種嘛.....那就是借項上人頭當軍功了。
有些人暗暗想到,聽說二皇子朱高煦是國師姜星火的弟子,或許,姜星火是在為朱高煦謀取利益。
這是朱高煦那野蠻的武夫,為了割下更多的亂軍頭顱,獲取更多的軍功,所提出的條件。
畢竟,如果士紳們承認了契書裡的這一點,一旦白蓮教亂軍被平定,那麼哪怕這些人曾經是守法士紳家的佃農,一樣會被視作不折不扣的亂軍,而非被裹挾的無辜平民。
如此一來,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割首級換軍功且不被士紳指責了?
而且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前來平亂的將軍們不需要付出任何輿論方面的代價,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軍功,而士紳們,同樣只需要付出微小的代價,就能擺脫了有可能產生的「指使自家佃農參與亂軍,暗中支援白蓮教」的指控。
想通了這一點,士紳們頓時鬆了口氣。雙贏!
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