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在更化變法的會議上提到軍隊調整,便是因為朱棣作為大明最大的軍頭,又是剛剛造反篡位得到皇位,整頓軍隊在他坐穩了皇位後,才是頭等大事。
而只有處理好軍隊的事情,朱棣才能安心推進更化變法。
北方非嫡系軍隊的事情處理完了,接下來自然是處理南方的非嫡系部隊。
“曹國公的使團,已經從日本傳回了源源不斷的情報,日本國內幕府與諸藩的人口、經濟、軍力相關虛實,朕已盡皆知曉。”
朱棣先是口頭表揚了一下李景隆所率使團的工作,鋪開了地圖,直接上匕首。
“日本絕非想象中難以攻伐,李氏朝鮮已經將濟州島還給大明,只要避開夏秋狂風,跨海作戰不足為慮。”
“故此,為了征伐日本考慮,朕欲在山東布政使司,設立山東備倭都指揮使司,成立備倭軍!”
事實上,在洪武時代,為了抵禦日本倭寇的侵擾,朱元璋就在山東布政使司設立了一些專門負責沿海防禦的衛所。
但由於山東的衛所都隸屬於都指揮使司管理,山東又是靖難戰火重災區,如今重建後的山東都指揮使司的軍務比較繁重,出現了忙不過來的情況,無法專心為征伐日本進行相應的準備工作,或者說山東都指揮使司自身的資源也不足以支撐這項龐大的工程。
因此,朱棣鑑於山東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將要征伐日本的未來,決定單獨設立山東備倭都指揮使司,用來專門準備作為征伐日本的前出基地。
換而言之,山東省出現了兩個都指揮使司,但各自負責的任務不同。
當然了,在姜星火前世的歷史上,朱棣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是為了防禦倭寇襲擾,所以山東備倭都指揮使司的規模並沒有那麼大。
“敢問陛下,欲如何劃分兩個都指揮使司的規模和責權?山東備倭都指揮使司的兵員將領又從何而來?”茹瑺小心問道。
朱棣的眉宇間閃過一絲寒意,開口道。
“規模上,山東備倭都指揮使司負責管理登州營、即墨營、文登營,以及沿海水師艦隊,每個營管理部分衛所。責權劃分上,除了備倭和海防之外的事情,歸山東都指揮使司管。”
“登州營負責管理三個衛,登州衛、青州衛、萊州衛。”
“文登營負責管理四個衛,威海衛、寧海衛、成山衛、靖海衛。”
“即墨營負責管理四個衛,大嵩衛、鰲山衛、靈山衛、安東衛。”
聽到這裡,幾位尚書不由地相視驚疑。
足足十一個衛!
須知道,大明的一個衛,滿編制是五千六百人,十一個衛,那就是六萬一千六百人,而且,這還是沒計算水師的前提下。
如果算上協同作戰的水師,肯定會超過八萬人。
而攻伐日本,自然也要相應的輔兵,粗粗算下來,十萬大軍的規模是打不住的。
用來打日本,考慮到大明的後勤海運能力,維持十萬人的補給確實已經是相對極限的狀態.畢竟元朝攻伐日本,其實也是這個兵力,不是沒兵馬,而是跨海補給維持起來比較考驗運力,山東備倭司的兵力數量是沒問題的。
可問題就在於,山東都指揮使司哪來的這麼多兵力分給山東備倭司?
靖難時期,山東德州大營那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從黃淮乃至江南征調的兵員,割韭菜一樣填到了一線裡,如今山東都指揮使司都快被打空了。
聰明人很快就揣測到了朱棣的意圖。
還是借刀殺人!
果然,朱棣開口道:“至於兵源,則是把靈璧之戰後收攏的兵馬,以及前陣子淮安梅駙馬的部下,一併整編裁汰,編成山東備倭軍。水師則是讓平江伯陳瑄(水師將領、水利專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整合一下山東、黃淮、長江的內河以及近海水師,與鄭和的遠洋水師區分開。”
這是要讓投降的南軍和梅殷的淮南屯軍,整編後去當徵日部隊的意思。
“將領的話,朕會從五軍都督府裡挑幾位有經驗的侯伯去。”
“另外,省府道各級官員都無權調動備倭軍,一旦出現緊急情況,需要由朕親自下達的調兵命令,而且使用調兵專用的金符。”
朱棣面露殺機。
“否則,備倭軍一兵一卒也不能調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