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雖然道衍說這位姜星火“姜聖”找到了扶持新的得利階層的辦法,但黃福依舊不認為,更化變法這條路走得通。
誰都知道,更化變法比一成不變在大多數時候都要好。
變一變,不管怎麼變,只要主導變法的人能力不是太差,大機率都能增強國力。
因為既然已經到了需要更化變法的時候,就說明已經爛透了。
可是為什麼華夏上千年的歷史,更化變法的皇帝就那麼幾個?這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黃福的疑惑,只能等待道衍解開了。
但隨著道衍遲遲不展開信件。
蹇義忽然若有所悟。
“且慢。”
這時蹇義開口了,或者說,替道衍開口了。
“陛下,臣以為這封信事關國朝命運,不應該讓所有人都看到。”
蹇義瞥了一眼身後的內閣眾人,含義不言自明。
說白了,在明初這種中書省和丞相制度,都剛被朱元璋廢除沒多少年的時代,六部尚書這種站在文官系統最頂峰的大佬們,真瞧不上內閣的年輕小夥子。
雖然這裡面有些小夥子,歲數也著實不小了。
但在官僚制度下,論資排輩就是如此,老的就是可以瞧不起比他年紀小的,資歷深的就是可以瞧不起資歷淺的。
黃福反而道:“蹇尚書,更化變法之事還不急於一時,內閣諸位青年才俊既然已經聽到了前面,如何不能留下來商議一二?畢竟這些人已經是我大明下一代翹楚了。”
蹇義卻異常頑固地堅持道:“不必商議,陛下,臣以為應立刻讓內閣眾人迴避。”
解縉當然是有廟堂理想,有野心有抱負的官僚,他如今又是內閣實際上的首輔,哪怕與蹇義地位懸殊,但這時候如果不站出來維護內閣整體的利益,恐怕以後他就會大失人望了。
更何況,最關鍵的一點在於,皇帝又沒趕內閣走。
解縉皺起眉頭,沉吟道:“蹇公,此舉恐怕不妥吧。”
“陛下既然組建內閣,委任我等經手詔書、奏摺,自然是對我等信任的。今日之事,陛下已然召集我等旁聽,為何蹇公獨要驅我們走?”
蹇義冷哼一聲:“國朝大事,何時輪到爾等小兒輩參贊?”
須知道,平素裡蹇義雖然稱不上和藹可親,但絕無眼下這般咄咄逼人的姿態。
蹇義的一反常態,幾乎讓內閣的所有人都察覺到了不對勁。
解縉呆了幾剎,聰明的腦袋頓時明白了過來。
蹇義趕它們走,不是嫉賢妒能,不是瞧不起它們,而是在保護這些大明帝國文官系統裡最拔尖、最出挑的青年才俊。
歷朝歷代的更化變法,參與進去固然是進身之階。
可一個不慎,便是粉身碎骨的廟堂風波。
問題就在於,內閣這群人,只要熬得起資歷,未來的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何須這時候湊進去,圖更化變法這個對他們來說頗有些急功近利的進身之階呢?
楊士奇心中一怔,心道:“蹇公卻是個有擔當的,一般的大臣,此時保全自己尚且來不及,如何敢做這種事,就不怕觸怒皇帝?”
皇帝要內閣成員參會,伱六部尚書之首讓內閣成員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