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明賊> 第六百二十五章 危機四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二十五章 危機四伏

純文字線上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鳳陽總兵賀成最近有些飄飄然,浙直總督張方嚴的褒獎公文裡,他的大名首當其衝。不但如此,鎮虜侯李信還親口許諾,當向皇帝進言其功,保舉升遷自是不在話下。想比較鳳陽巡撫朱大典的花言吝嗇,還是鎮虜侯更對脾氣,件件事都說在實處。本來心中還存著一絲對朱大典的同情,也因為這許多與自身頗多的利害關係,而被清掃的一乾二淨。

還有一件事,大大出乎鳳陽總兵賀成的意料,與抓捕朱大典與賀一龍時的轟轟烈烈相比,李信對這二人的處置簡直是輕描淡寫。對著二人的處置低調了極點,只是在衙署的內保做了一次簡單的通報,並不稱朱大典為犯官,直說事涉朝廷封疆大吏,他身為一介武官對此並無處置之權,於是決定護送其入京,交由朝廷內閣。至於革左五營賊首賀一龍,則作為所獻之俘,一併押解入京。

由於鳳陽戰事已了,淮安總兵孫之傑奉令返回駐地,李信的三衛軍也決定在正月十五後正式啟程南下。張方嚴此前派人送信過來,言及已經抵達江都,與南京城一江之隔,不過他並不打算匆匆進入南京,並且還有另一番打算。

由此,李信對這個老頭子再次刮目相看,看來此人並非以往印象裡那般無能,這可能便是人常所言的大智若愚吧。同時,他也暗暗告誡自己,一定不能輕視了類似張方嚴這一類人,他們都是在宦海里浮浮沉沉了大半輩子的人,別看蟄伏的時候就像一條已經快僵死的蛇蟲,可只要給他一丁點的養分和陽光,他便立即擁有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

眼下李信還有一件事頂頂重要,那就是追蹤馬守應部的下落,自革左五營敗走以後,三衛軍的斥候們很快就失去了對他們的監控。原本以為這老傢伙可能會逃回一直隱匿的英霍山中,誰又曾想,這些流賊似乎大規模向九江、瑞昌一帶運動了。他對長江一帶的形勢並不甚瞭解,但是卻也知道九江府治所德化乃是扼守長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若是讓這些流賊竄了過去,將對整個南直隸,亦或是說應天府造成極大的威脅。

得出這個結論以後,李信找來了何騰蛟商議此事。結果何騰蛟卻是一陣大笑,直言讓他將心安安穩穩的放回肚子裡,首先德化在長江南岸,其次長江可不是北方的河流說渡過去就能渡過去的,流賊組織軍紀都極為敗壞,更別提渡江作戰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流賊若敢去打德化的主意,結果只能有一個,那就是雞蛋撞石頭。李信趴在簡陋的只有簡單線條的地圖上研究了半晌,覺得何騰蛟的論點還是比較靠譜的,於是又重新將注意力轉回到鳳陽本地。

首先第一件事,李信親力親為調研了鳳陽的城防情況,得出的結論卻是極不樂觀的。尤其是幾處崇禎八年以後重新修葺的城門和城牆,均是不堪一擊,用鐵鍁捅上去便直掉渣,甚至有些地方稍一用力便能將整塊青磚起了下來,比起碭山縣城都差之遠矣。

鳳陽城與碭山城一般,都是夯土磚碟的城牆,只是新修的磚碟城牆質量極差,用李信的話來形容,這就是豆腐渣。跟隨李信一路視察下來的何騰蛟面色凝重,顧不及為這貼切的比喻叫一聲好,滿心都是對這座大明中都城的擔憂。

就連張石頭都連連咂舌,直言難怪此前對東門的爆破竟如此輕易,一次便將城門和鐵閘炸的稀里嘩啦。其實當時的東門問題不單單是如此,按照要求城牆城門下的基土丈於之下都要以夯土壓實,若嚴格按照標準施工,夯土堅固如鐵石,僅憑著擲彈兵營的那幾把鐵鍬、鐵鎬也休想挖動分毫。鳳陽城自然也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就被三衛軍拿下攻破,朱大典也不會落得今日下場。

李信當場命人將不合格的部位掘了重新施工,在場的軍卒工匠看了之後竟搖頭感嘆,若是流賊窺得了鳳陽城的這等豆腐般的城防,只怕也難守得那一個月了。直到此時,何騰蛟才知道李信善守的名聲不是虛言,此人不但精於戰陣,還工於城防,不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嘆朝廷的一干閣老重臣們有眼不識金鑲玉,只直到一味的打壓這些有志報國的熱血漢子。

這幾日朝廷的邸報何騰蛟也看了,其中有一處內閣對各省明發的公文,直言各地文武敗壞失調,責令各地勿要重蹈唐時覆轍,一定要引以為戒。這些話雖然都是些不著邊際的虛言,又沒有指名道姓,可他還是一眼就看出來了,如此種種十有八.九就是針對面前這位鎮虜侯的。但那又有什麼法子呢,他何騰蛟不過是個濟西兵備道,人微言輕,根本就不可能左右這等大朝局,更何況就連他本人都是李信這個武官所一力保舉的,自己又有什麼能力去使忠良盡其能,使奸佞遠離朝堂中樞之地呢?

想到這裡,何騰蛟不由得有幾分惆悵。說一千道一萬,朝廷上下出現這麼狀況,還是朝廷上用人不明導致的,而這用人尤其是中樞輔臣和地方封疆大吏,都需要有皇帝的任命,那麼最終這些帳都要算到天子的頭上嗎?

這個想法跳出來,使得何騰蛟悚然一驚,對於他這種科舉正途出身,又一直遠離中樞,在地方上當些縣令一般的偏遠小官之人,皇帝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既遙遠又不可企及的存在,就算在心裡有半分不敬都是難以容忍的行為。可是他剛剛的想法不正是在指責皇帝失察,用人不明嗎?

比如,先使張四知在內閣作威作福,將朝廷上下弄的一派烏煙瘴氣,然後又啟用了已經罷相的周延儒,此子竟是比張四知的破壞力還要大,一經履職上任,便大刀闊斧的排除異己,只怕出了正月以後,朝堂上原任之官已經是不存四五。如此大規模的清洗官吏,固然使得內閣首輔的權威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但由此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朝中官員們便不再問是非,而只問朋黨。短期內危害或許不會顯現,可長此以往下去,朋黨之爭也必將愈演愈烈。花無百日好,人無百日紅,周延儒不可能一直在內閣裡為首輔,一旦他丟官去職,此前被排擠打壓的人必然捲土重來大加報復,再將現有的官員清洗一遍,全都安插上此前被打擊一黨之人。

何騰蛟竟是越想越心驚,唐末的牛李黨爭,北宋末年的新舊黨爭,這些例子一個個在腦子裡冒了出來。就是這些無休止的反覆黨爭,像一把奪命利劍,使得本就已經垂垂老矣的王朝雪上加霜,最終而導致了各自的亡國,社稷斷絕。

想及此處,他不由得狠狠打了一個寒顫。大明朝眼下的局勢比起那兩個朝代似乎也沒好到哪裡去。內憂外患不說,朝中也是爭鬥不斷,而且黨爭自天啟朝以來便已經有了明顯抬頭的趨勢,只不過今上繼位後極為強勢,各黨也由不得他們夾起尾巴做人。

可眼下的情況似乎出現了一些不為人所察覺的變化,隨著今上執政日久,南北內外戰事頻頻吃敗仗,心力憔悴之下對群臣的駕馭之力似乎也逐漸減弱。其中,重新啟用周延儒以後便是一個明顯的訊號。周延儒藉口整頓吏治打擊異己,身為皇帝的朱由檢竟然默許了這種行為。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皇帝的心裡已經有了比周延儒打擊異己培植勢力更為憂心的危機。

這個危機是什麼呢?何騰蛟的內心此時就好像已經開了閘的洪水,不斷的洶湧氾濫蔓延。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他竟然選擇性的不願去相信,或許,或許大明朝已經到了氣數將盡的最後時刻吧?皇帝可能也正是有了這種預感,才放任了周延儒的攬權,而寄希望於他能夠力挽狂瀾,重振大明。

何騰蛟連連搖頭,直嘆息皇帝所託非人,指望著周延儒能夠成為一代中興名臣,還不如指望母豬上樹,鐵樹開花。

“何兵憲何以不斷點頭搖頭?”一陣爽朗的笑聲傳來,何騰蛟一會點頭,一會又搖頭,呆呆望著遠方出神的古怪神態引起了李信的注意。

其實,李信的憂心程度絲毫不比何騰蛟差,朝廷的邸報他也看到了,也對周延儒不指名道姓的點指了然於胸。他已經有種預感,來自朝廷的壓力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只不過,他還是有所倚仗的,只要皇帝沒有對自己生了嫌隙之心,那麼即便有朝中大臣的掣肘,他一樣也有信心從容應對。

很快,又一個念頭在腦中冒了出來,如果皇帝對自己生了嫌隙之心呢?如果皇帝不再向以往那樣毫無保留的信任與支援自己,如果朝廷一紙詔書下來,賜其自裁,自己難道還能乖乖就範嗎?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405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