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山海關之兵雖然要行險一些,但由目下情形看,的確是不二的辦法,更何況寧錦山海關防線固若金湯,東虜想要突破談何容易。”
“是啊,宣大則不然,歷經數次戰亂已經殘破不堪,若是將所有希望寄託在洪承疇的三萬宣府兵,以及不知所蹤的李信三衛軍身上,也太過拿京師的安危當作兒戲了,一旦宣府被破,東虜長驅直入……去歲直隸塗炭仍還歷歷在目,為今之計不可不防啊…”
去歲東虜入寇是朱由檢心中一道至今還為平復的傷口,其破壞之大也創下了東虜歷次入寇之最,正是這番言辭,最終推動了他痛下決心,調關寧軍趕赴山西大同。
但令任何人都料想不到的是,當日晚間孫承宗的次子孫鉁匆匆抵達京師,並連夜要求覲見皇帝。朱由檢對此愕然不已,他正準備第二日派人去山海關傳旨,如何今日晚間孫承宗的兒子就到了?一絲不詳的預感籠罩在了他的心頭。
朱由檢當即接見了孫鉁,孫承宗的這個兒子已經四十開外,經過遼西朔風侵蝕,渾身上下與半年前陛見時多了幾分滄桑凜然之氣,心頭有感一陣動容,誰說大臣們只知道爭權奪利,對朕陽奉陰違?孫家父子如眼前所見,不就是任勞任怨,一心撲在了國事上嗎?
一念及此,朱由檢心中竟然罕見的生出了幾分愧疚之情,平心而論,他對孫家父子並不好,甚至有些過於苛責。可這還不是孫承宗年資太老,功勳太盛,若不打壓下去,一旦尾大不掉將遺患無窮,但是經過這半年多的風風雨雨來看,這一家子還當得上是滿門忠烈之士。
如果朱由檢沒有記錯的話,這孫鉁至今還是舉人,此番戰事過後賜他同進士出身,再補上關鍵實缺……
正心下盤算間,孫鉁已經行完面君大禮,再出口說話卻已經泣不成聲。
“……老父突發風疾,暈倒于軍中,已經不能視事,性命猶在旦夕之間,臣代父乞恩還鄉……”
朱由檢直覺腦中轟然作響,如何?孫承宗發了風疾?那朕的寧錦防線怎麼辦?大同的危局又該如何應對?接下來孫鉁又說了些什麼已經是一個字都沒聽得進去。
良久之後朱由檢一聲嘆息,“高陽小城早就破敗,缺醫少藥,遠不如京師便捷,孫閣老病情若穩定了,朕便將他接來京師將養。”
孫鉁聞言趕忙跪倒磕頭謝恩,然後又道:“家父在風疾之前已經聽聞大同戰事,曾有言,若是萬歲有旨意調兵,可令總兵尤世祿領兵前去…”
孫鉁在剛到京師時就從內閣中的孫承宗門生故舊口中聽說了皇帝準備由山海關遼西調兵的事,而孫承宗又的確曾做此言,眼下見皇帝憂慮,他又是個心思單純之人,更不及細想後果,便一股腦的說了出來。
朱由檢聞言之後果然大喜,身體前傾語速急促的追問道:“孫卿所言可當真?太好了,孫閣老果真說過尤世祿可獨領一軍?”
孫鉁點頭,看到皇帝喜出望外,能為君分憂,心中好受了些許。
孫承宗風疾不能視事的訊息太過重大,這也意味著薊遼的主帥必將換人,在屏退了孫鉁之後朱由檢再一次召集內閣所有大臣,連夜商議補缺孫承宗的人選。
這則訊息就向瘟疫一般迅速在京師擴散開來,一時間人心惶惶,重臣們更是大有人人自危之感,孫承宗不行了皇帝必然要派人頂替於他,滿朝重臣就這幾個人,肯定要從他們之中挑選,可薊遼的官是那麼好當的麼?面對的可是滿清,一個不小心就有人頭落地,家破人亡的危險境地啊…
滿殿的大臣都沉默不語,就連一向智計百出的張四知都沒了聲語。最終,還是劉宇亮再次提出了建議。
“啟稟聖上,目下情形局勢,臣恐只有楊嗣昌能頂替孫閣老的薊遼之位…”
朱由檢立時眼前一亮,對啊,如何憂愁之下,竟然將他的第一心腹楊嗣昌給忘了,此人之能可絕不下於孫承宗啊…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405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