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可是方公?”
錦衣衛還沒下馬便連不迭的呼叫方正化,方正化被叫的一愣,如何大軍將起行之時錦衣衛來了。
“方公留步,有上諭!”
方李二人心裡打起了鼓,皇上在如此要緊的關口能有什麼旨意呢?帶著疑問,兩個人跪地接旨。
“京營提督方正化,著即停止發兵,所有人馬就地安扎候命!”
“如何,如何?”
方正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帝怎麼可能下這種的命令,難道山海關不要了嗎?
那宣旨的錦衣衛說完口諭連忙上前一步將方正化扶起,陪著笑道:“方公快起來,地上冰,別浸了涼氣!”
方李二人起身之後,那錦衣衛又繼續道:“方公可是想問,皇上為何會停止發兵?”說著他故作神秘的側身小聲道:“孫閣老派人來了,據說是孫閣老家的二公子。”
“哦?可是前方戰事有了反覆?”
李信一驚,方正化脫口問道。
那錦衣衛神秘一笑。
“反覆的確有,但卻是大大的好事!韃子的確攻了一陣山海關,但幸虧閣老提兵趕到,韃子不敢戀戰這才西去,由義院口破關去了。”
“如此說山海關完好無損?”
“正是,千真萬確!軍報由孫閣老二公子親自送來,假不了!”說罷,錦衣衛遞上宮禁腰牌任方正化檢驗。
李信聞聽此言,心中一顆大石總算落地,山海關沒丟之前的假設都不成立,那他是不是也可以按照原先的計劃去大同赴任那三衛總兵了呢?
忽聞那錦衣衛又道:“將軍可是姓李名信?”
“正是在下!”
“原來是李將軍,失敬!皇上亦有恩旨!”
李信只好再一次跪倒接旨,暗道倒黴,接個旨還得跪兩遍。
“著即令李信進宮……”
方正化在一旁暗暗咂舌,皇帝一日三喚,李信聖眷正隆,如此看不久的將來封壇拜將亦不是不能。於是對李通道:
“既然皇上召見,就趕快進宮吧,不要在數九寒天裡挨凍了!”
李信對方正化感觀不錯,此人自從第一次見面起便和氣有加,並沒有想象中的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反而在處理日常事務中有理有據,就像一個很能讓人信服的長者般。細細想來,李信自來到大明朝,所見的太監宦官基本上都是低調而有禮的角色,對人對事也沒有後世各種文學作品中那麼變態跋扈。相反,恰恰是那些當時的大知識分子如楊嗣昌、薛國觀、劉覺斯之流一個個自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經常拿大帽子壓人。
天色見黑,李信隨著錦衣衛直奔紫禁城而去,於路上他想到了一個並不尋常的問題,平日裡皇上傳旨都是經由太監的,今兒怎麼想起用錦衣衛了?況且大軍調動要內閣經由兵部下令,皇帝一句口諭便越俎代庖,是不是不和體制?不過,李信也只是在心中疑問,總不好當面去問人家此事吧。
從北城門走安定門大街到東華門並不遠,不過一盞茶的功夫戰馬疾馳而至,李信進了東華門往裡走,迎面正撞上老熟人高鏗。
“高公這是要去哪裡?”
高鏗神秘兮兮的拉過李信附耳道:“劉閣老回來了,還有那個熊開元,皇上很生氣,準備拿他們下詔獄!”
“那高公這是?”
“自然是奉旨拿人,只不過這回是由咱東廠來做!”
李信很是驚異,高陽城破,那兩個傢伙居然還活著,只不知他們要經歷多少磨難才能返回京師,卻料不到等著他們的竟是牢獄之災。他忽然想起了那個高陽典史魯之藩,不知他是否也隨那劉宇亮一同進京了。
“高公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