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明公!我手下的兄弟,也是您的兵馬啊!明公,您可不能不管啊!明公要是不管,難道讓弟兄們去喝西北風不成……”
聽得劉備問道自己手下兵馬的生活來源問題,麴義頓時著急了,這個你怎麼能不管呢。
真要是讓麴義自己來負責,除了搶之外,他也不會其他的謀生手段啊!
“這怎麼是我的兵馬呢,”劉備擺了擺手,“他們都是你的人馬,聽得是你的命令,自然要由你來負責供養。”
“這個,這個……”麴義聞言無語,心說我怎麼就碰上了這麼個二貨,居然承認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兵馬,所以就不發糧草,這還要不要面子了。
見麴義這個了半天,也沒說出什麼,劉備揮手讓他下去先慢慢想著,對麴義的擔心也淡了幾分,看來麴義這個人就是個單純的一勇之夫,看起來還是比較好對付的。
“諸位先生,可願與備共圖大事。日後上報天子,下安百姓。方才不負平生所學啊!”
搞定了幾個主要武將,劉備就又開始對袁紹的幕僚們下手。
出乎劉備的意料,包括沮授、田豐在內的河北人士和郭圖等潁川人士,居然只是表示請劉備好好安葬袁本初,允許他們去拜祭之後,就同意歸順劉備。倒是被劉備認為是腦後有反骨的許攸,不願意出仕於劉備,表示要在拜祭了袁紹之後離開,劉備也沒做為難。
劉備這才明白過來,袁紹和這些人相處的時間還不長,雙方還在按照漢代官場的潛規則行事。所謂門生故吏,上限是沒有上限,做到什麼地步都沒問題。像辭官、守孝,甚至殉葬,怎麼都行,也會為世人所讚賞。至於下限,除了像呂布那樣弒殺救主的行為,會為世人所不齒之外,其他的卻沒有什麼強制性的要求。高幹一心求死,不過是因為他是袁紹至親的關係,就連高覽這個高幹的同族之人,都沒有什麼異樣的神色。
而現在天下大亂未久,很多人還是按照以前的規矩行事。這些人若是因為袁紹而辭官不做,一定會被天下人稱讚為忠臣義士。什麼也不做,投靠新主,也沒什麼人會去指責。
見到冀州士人都是的這麼知情識趣,劉備也是大喜,當下吩咐設宴,準備要宴請眾人,眾人都是大喜拜謝而去。
待到眾人都走了之後,沮授忽然又回來對劉備說道:“君侯,我等家小都在鄴城。鄴城審正南,天性剛烈,恐怕會據城死守,不會輕易投降君侯,還請君侯不要輕易將我等的訊息告知審正南,免得其人一時興起,害了諸人的家眷,反而不美。”
聽了沮授這話,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眾人都是點頭稱是。
劉備嘴角一抽,怎麼忘記了還有這位爺在。
又有些驚訝的對沮授等人說道:“諸位的家眷難道都在鄴城,怎麼,莫非是袁本初把諸位的家眷都留為了人質不成?”
見到眾人無言以對,劉備嘆道:“袁本初四世三公,海內人望,不想居然如此行事。不聽諸將之計,不信幕僚之言,反聽信一觀星士已經是荒謬。居然還將眾人家眷為人質,怎麼能不敗?河北義士,何其之多,唯袁本初不能善用爾,若能善用之,吾安敢正眼覷此地乎!”
話音未落,一人已經掩面而走,劉備詫異看去,一旁有人小聲說道:“此人便是崔鉅業,乃是清河崔氏出身,便是那個觀星士。”
劉備點了點頭,也不多說什麼,一個神棍罷了,走了就走了。
酒宴之後,麴義終於想明白了,他的人馬,劉備卻是沒有義務給他養著。
最後無奈之下,麴義只好在向劉備問計,劉備道:“我青州軍是沒有軍餉的,都是用土地為軍餉養兵,立功之後,按照功勞再行封賞。將軍手下的兵馬若是也要如此,我自然是要把諸位將士打散安置。若是不然,平日裡將軍的人馬都由將軍負責供養,待到戰時,再按照功勞大小,給予錢財。”
這兩個辦法,各有利弊,一個是把麴義的人馬徹底納入青州軍的編制,另一個是麴義的人馬當做僱傭軍來使用。想要一統天下,這等僱傭軍,也是完全可以用的。
可憐麴義思前想後,到底是拿不定主意,只得說道:“且容我思之。”劉備自無不可。
數日之後,劉備帶著麾下人馬,來到了鄴城。此時的劉備不但有青州兵五萬,又收攏了袁紹的部曲,人馬不但沒少,反而多了三萬餘人,已經達到了八萬之眾。本以為鄴城不是什麼麻煩,不想審配居然閉門不出,據城死守。
劉備遣了一百個大嗓門之人,舉著袁紹的大旗,於城外喊話,只說袁紹已經戰死,審正南你又何必要頑抗到底,徒增傷亡!
便是審配的部曲,也多持此論,袁紹都已經死了,審配就是守住了城池,又是給誰守的。審配卻是說道:“袁公雖然戰死,還有三位公子在。且二子已經長大成·人,何謂無主!?爾等不必多言,且隨我死守便是。”
鄴城破的比想象中的還要快,袁紹已經死了,除了審配,根本沒有別人願意白白送死。當天夜裡,便有人開啟城門,將劉備放進了城中。
看著審配,劉備誠懇勸道:“正南先生,袁本初已死,先生為其死守鄴城自此,足可對得起袁本初的恩義了。先生大好人才,又何必為袁本初陪葬呢。”
審配不答,只是說道:“願求一死而已。”
劉備又是再勸,說道:“如今天下不定,正是英雄用武之時,先生智勇堪誇,正該出山為天下效力。為袁本初殉葬,不過是為一人之忠義,若為天子效力,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保全大漢生民,這才是大忠大義之舉。”
審配道:“明公的好意,配亦深知,只是受袁公知遇之恩,不能不報。如今但求一死,如此而已,不求其他。”
劉備默然,過了片刻,這才說道:“忠臣義士,殺之不詳!我欲三興漢室,為天下再造太平,唯恐這天下的忠臣不夠多,只怕這世間的義士太過少。審正南,天下義士,我又怎麼能殺了你呢。”
一旁程昱忽然道:“君侯,若是審正南如此對抗君侯,還能得不死,則何以示威於天下?!若是日後則天下百郡,人人都是如此對抗君侯大軍,只等戰敗投降,便以忠義推脫,便可免死!君侯要如何三興漢室,萬萬不可有此婦人之仁啊!還請君侯三思啊!”